这样。他们一直坚持渔猎与采集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方式,无论是洞穴遗址也好,贝丘遗址也好,山坡遗址也好,都证实了他们过的是渔猎与采集的生活。只有到了大溪文化时代长江中下游居民向华南大迁徙的时候,才带来了稻作农业文化,即5000~6000年前左右的演化。
九.玉蟾岩人的特殊智力与能力
玉蟾岩遗址发现我国古老的原始栽培稻谷,附近又有江永普通野生稻存在,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又有驯化栽培稻的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石锄之类),而且时间最早,视其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而其他地方却不能呢?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玉蟾岩人的特殊智力与能力使然。玉蟾岩人的智商在当时的同时代各地人群中是最高的,否则就不可能创造稻作农业和发明水稻栽培技术。从哪些事实上可以证明玉蟾岩人的智商是当时最高的呢?
(一)夹炭陶与贴塑法的出现。以往各地出土的早于玉蟾岩或与之同时代的陶片,都是夹砂陶和手捏法制造的。玉蟾岩人创造了夹炭陶和贴塑法制陶,不仅改进了陶料,而且改进了陶坯的结构,相对于夹砂陶与手捏法制陶来说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智力发达的表现之一。
(二)编织技术的发明。玉蟾岩陶片上的编织印痕,有清晰的经编与纬编,证明玉蟾岩人已掌握植物纤维的劈分与编织技术,走出了搓合术时代,进入了织造时代。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即使它还没有形成织布水平,也可以编织网罟用于捕鸟网鱼,也是了不起的发明。以后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出现的网坠,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
(三)防潮意识的诞生。玉蟾岩人在洞内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以防潮,开了以后各地房屋建筑防潮意识的先河。如彭头山遗址F1大型地面建筑残存房基,填土一层厚5~10厘米,由黄色粘土掺合数量较多的粗砂构成,是以后三合土的萌芽形态。四周大型柱洞下部填灰褐色土,上部中间填小颗粒红烧土渣,或下部填土中掺大量炭屑,目的也在于防潮防柱子腐朽(18)。贾湖遗址F3半地穴式建筑,穴内填土分上下两层,上层黄褐土,下层黑灰土。填土中含大量草木灰、木炭屑、兽骨、鱼骨、夹砂红陶和褐陶片,也是为了防潮(19)。其祖制均始于玉蟾岩。
(四)食物广谱化出现。玉蟾岩人除猎食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外,还捕食鸟禽10余种,植物40余种。这是其他同时期或早期遗址所没有的。玉蟾岩人食物广谱化的结果,使食物营养成分极为复杂,人体吸入的微量元素和品种增加,导致大脑发育与进化更快,大大提高了古人类的智商水平。特别是直接源于土壤的谷物(野生稻与栽培稻)与植物根、茎、叶、籽,对微量元素进入人体,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鸟类肌肉与脑髓对人类大脑的迅速发育与进化(即中医药学中所说的滋补作用)帮助更大,从而奠定了玉蟾岩人高智商的物质基础。
(五)捕鸟禽技术的发明。据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表明,在没有发明弓箭、弩机、鸟铳之前,人类是用捕机(俗称扣子、机关)、陷阱、媒鸟、捕笼、捕网、粘胶、射杀、隼捕等多种方法(20)捕捉鸟禽的。鸟禽在天空中飞翔,目光锐利,反应灵敏,极不容易捕获。捕捉鸟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斗智为主的过程。它和捕捉动物、采集植物的以斗体力为主的过程不一样,全靠机巧二字。设机关、布陷阱、用媒鸟引诱、用粘胶粘捕、用鹰捕捉等等,都是花智力多花体力少的活动。所以,玉蟾岩人能捕捉10种以上的鸟禽,而千余年后的贾湖人只能捕食3种鸟禽(21),甑皮岩人只能捕食极个别鸟禽(22),其智商之高可见非同一般了。捕捉鸟禽,必须长期观察哪些是留鸟?哪些是夏候鸟?哪些是冬候鸟?何时出没?何时现身?用哪种方法去捕获?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如何?等等。总之,必须掌握它们的生息规律,来往路线,出没时间,才能采用相应的方法捕获。所以,不是聪明绝顶的人当不了鸟禽猎手。玉蟾岩人能捕获10种以上鸟禽,在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应变力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了,思维习惯已定型化,才会转移到植物栽培上来。对野生稻的栽培,首先是观察其生物习性,掌握其繁殖规律,然后才试验移蔸栽培(23),获得成功后,才逐步向外传播、推广,使之成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十.玉蟾岩人智商高的历史背景玉蟾岩人为什么能有那么高的智商呢?这就要看它所具备的历史背景条件是什么了?玉蟾岩遗址属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早期过渡类型的古文化全新世早期遗址,其源头在其附近的旧石器晚期文化。湖南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发现近二百处,分布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但主要集中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湘、资二水流域较少(24)。处于华南旧石器与华北旧石器交汇区之内。玉蟾岩在交汇区的南部边缘地带。因此,其文化特色既有华南、东南亚砾石石器工业的传统,又有华北石器工业的影响,并非单纯的土著文化产物。现代人类血型遗传学研究表明:中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