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出现最多的是夏秋干旱。且局部性、插花性干旱较多。一个县内,也会有旱区与无旱区的插花出现。究其原因,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造成年内雨水分配不均,与年际变化大,形成明显的干湿季和旱涝年份(48)。湘南地区由于炎热高温,南风大,蒸发强,更易发生干旱。遇雨水稀少,干旱更严重。这种状况,进一步促进了普通野生稻的驯化变异。因为,水分少易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以加强根系的被动吸水作用(49),从而使稻茎由匍匐向直立进化。而水稻即普通野生稻一生对缺水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一是孕穗期,一是灌浆期(50)。普通野生稻的孕穗与灌浆正在8月至11月初,即秋初至冬初(阴历七月至十月)(51)。如遇上秋旱,则必然影响开花结实。因此,必须加强人工灌溉,才能保证收获。这种状况就使普通野生稻在长期的驯化栽培过程中经常处于时干时润的状态中,逐步改变了其性状遗传基因,在低温干燥地区渐渐粳化,在高温湿润地区则渐渐籼化。湘南地区经常夏秋连旱,更需加强人工灌溉,也就是加强人为干预,改变普通野生稻生长性状遗传基因结构,促进它的驯化。对比分析牛栏洞所在的广东省,南岭南侧降水均为2000毫米以上,4~9月为雨季,少有干旱现象。广西全年降水的80%集中于4~9月。湖北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5~50%。河南夏季炎热雨水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只有江西似湖南,4~6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二分之一,秋季易旱。湖南是春夏之交多暴雨,4~6月降水约占全年的40%,7~9月常有伏旱或秋旱现象(52)。这就充分说明,湖南的秋旱现象是很突出的。古人类要想采食普通野生稻,就非加强人工灌溉即人为干预不可。而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则不需要如此。即使移栽了普通野生稻,也不需加强人工灌溉,任其自生自长即可。这样,野生稻仍为野生稻,没有实质性的变异,也就形成不了栽培稻。只是到了大溪文化以后,由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栽培稻的种籽和农艺技术,才有了真正的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石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与夹稻壳稻草的红烧土,以及各种陶器、玉器(53),还有晓锦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与夹草红烧土、陶纺轮等等,都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就是明证。总之,普通野生稻孓遗于湘南,一方面说明湘南是最适合原始型普通野生稻生存的小气候环境之一,为玉蟾岩人想驯化、栽培水稻与创造稻作农业提供了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则说明湘南这个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旱涝严重特色,也逼迫着玉蟾岩人去改造普通野生稻的固有生物遗传基因结构,逐步驯化它为栽培稻,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推动力。结语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必须多学科研究,进行多维立体定位分析,才能找出一个接近史实的较为科学的答案,仅仅靠考古发掘或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即只看稻种来源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考虑种稻人与客观环境的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即使是稻种问题,也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制约问题。不是任何地方都会生存普通野生稻,任何地方都能形成稻作农业的。它们都需要特殊的时空条件。也就是说,既要看物(稻种来源),又要看人(种稻人的主观能动性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一条腿走路,寸步难行,或者非摔交不可。
以往,不少学者只看稻种来源,从生物学与遗传学分析原始型普通野生稻产区,于是提出"阿萨姆·云南说"与"华南说"。后来,考古发现了7000年前左右的河姆渡古栽培稻,便立即形成"长江下游说"。随后,9000年前左右的彭头山古栽培稻出土,人们就综合成"长江中下游说"。而8000年前左右的贾湖古栽培稻发现后,学者们又倡导"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龙虬庄与连云港古栽培稻的发现,又产生了"黄淮流域说"。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出土和万年仙人洞类似古栽培稻植硅石的发现,使"华南说"又在人们头脑中升起曙光。总之,都是跟着考古发现跑,以古栽培稻为准绳。有些学者见此状况,难辨真假,干脆主张"多元说",各地"独立起源"。
这些不同观点,表达了学者们对中国和世界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认识深化过程,功不可没。但是在思路上都显得太单一化了,没有从多方面去考虑,特别是种稻人与稻种环境,不是动态地看待稻作农业起源这个问题,而是静态地看待它,以为有了物(稻种或古栽培稻)就行了,忽视了人(种稻人)与环境条件(种稻的起因与可能性)的巨大制约性。
考古发掘与现实生活都证实,不是所有的人群都会在那个时代栽培水稻与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许多人群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在北方从事粟类作物栽培,在青藏高原从事青稞栽培,在沿海、湖滨、江河从事渔猎,在东北兴安岭从事游猎,在蒙古草原从事游牧等等,各以不同方式生息在大地上直到今天。即使在南方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时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群体,与从事渔猎、采集的群体相比较,最初也是极少的呀!
掌握普通野生稻的驯化栽培是一门新技术,是对自然生物体的一种立体观控,它绝不像人们主观臆测的如搬运石头那样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