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 【字体: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53   点击数:[]    

稻作农业。华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当北亚热带北界收缩到华南一线时,生存压力与"边缘效应"可能促使华南地区的古人类萌发栽培水稻的意愿与行动,创造稻作农业。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华南地区至今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有稻作农业的遗迹。原因何在呢?是不是还有更早的遗址或其他有稻作农业遗迹的遗址没有发掘出来?还是以往的发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以致未能发现早期的稻作农业遗存?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华南地区发现与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文化遗址已经不少,如广东阳春独石仔下层(9)、广东翁源青塘吊珠岩(10)、广西柳州白莲洞一期(11)、广东封开罗髻岩(12)、广西来宾盖头洞(13)、广西灵山马鞍山(14)、广西武鸣苞桥A洞、芭勋B洞、腾翔C洞、桂林D洞、东岩洞、柳江陈家岩、崇左矮洞(15)等,加上现在的牛栏洞,总计达14处之多,学术界统称为"中石器时代",时间在距今10000年前以上,正好与玉蟾岩同时。这些遗址中不少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有直接的承接关系。在这些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丝毫没有一点稻作农业萌发的痕迹,甚至连陶器都还未发明。虽然这14处遗址不能代表以后还可能发现与发掘的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转化的新遗址的全部内涵,但至少可以透露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真实面貌的一些特征与迹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表明更早的遗址或尚未发现、发掘的遗址出现稻作农业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中石器时代的华南各个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无论是脊椎动物还是软体动物,几乎全部是现生种类(16),这说明近万余年来华南地区的气候与生态都没有实质性的巨大变化。而人们的渔猎与采集生活也就没有实质性的巨大变化。其原因,自然与云贵高原和南岭、大庾岭、武夷山等山脉的屏障作用有关。在这里既没有生存的压力,也没有"边缘效应",人们可以照老样子慢慢生存下去。因此,就不必去栽培作物与创造农业,特别是最难侍候的稻作农业。

再次,华南地区考古,以往是比较粗放,近十几年来已逐渐精细了,筛选法与水浮选法已经常应用,甚至连孢粉、植物蛋白石都能发现,难道还发现不了稻谷、稻壳、稻草?做了这样细致的工作,仍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稻作农业遗存,只能说明华南地区确实是没有。否则,多少会有所发现,有所报道。 九. 稻作农业起源的基本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认为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

(1) 该地发现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

(2)该地同时发现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

(3)该地或其附近有驯化栽培稻的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

(4)该地当时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17)。

这四个前提条件基本上是对的。确认一个地方是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没有这四个物质条件是说不通的。但是,具备了这四个物质条件的地方为什么就会产生稻作农业呢?这就不是物质条件的问题,而是精神条件即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了。因为原始栽培稻是人为改造、加工普通野生稻的产物,稻作生产工具也是如此。存在(2)(3)(4)三个条件的地方,由于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出现不了原始栽培稻。另外,当地普通野生稻已灭绝,但发现了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并有驯化栽培稻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当地也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的地方,只要当地的古人类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也可能成为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因此,我认为还应该增加一个前提条件:

(5)该地古人类群体已具备驯化栽培稻的主观能动性,即智力与能力。

华南地区及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正是因为缺乏这个最主要的精神条件而未能形成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的。迄今为止,它们都未发现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而贾湖的野生稻早已灭绝,却因为发现仅次于玉蟾岩、彭头山的原始栽培稻而受到世人的注目。

众所周知,广西、广东、云南都有野生稻,也有古人类群体在其中生息,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就是因为缺乏古人类群体驯化栽培稻的主观能动性即智力与能力,没有在12000年以前开展原始栽培稻生产,所以成不了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

古人类群体驯化栽培稻的主观能动性,即他们对普通野生稻习性的观察了解,在驯化栽培普通野生稻过程中掌握的程度,以及对稻米需求的重要程度等等。简言之,就是主食谷物化的强度与驯化栽培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古人类驯化栽培水稻的主观能动性。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及古遗址证明,不是所有的古人类到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都能发明驯化栽培水稻的专门技术,形成稻作农业起源的发祥地的。恰恰相反,最初的稻作农业现象是在极个别地方和极个别古人类群体中产生的,以后逐渐传播出去才为多数人所掌握,并形成大范围种植的。不少人群长期坚持渔猎与采集、游猎与畜牧,也一直繁衍生息到今天,他们从来不懂得栽培水稻,同样也可以稻米为主食之一。

华南地区的古人类就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早期的植物驯化与我国文明的起源

  • 下一篇文章: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