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 【字体: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53   点击数:[]    

简单。因为它面对的是一种非常娇嫩的生命体,稍有疏忽就会致它于死命。它与自然环境紧密依存,又受到环境的多方制约,人们还得与环境博斗,排除环境对它的不良干扰,才能使它顺利成长并结下硕果,让人们享用。所以,对普通野生稻的驯化栽培,是长期历尽千辛万苦的苦难历程,也是一项人类文明史、科技史、文化史上的重大发明。这种发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能是极少数头脑非常聪明又极有耐心耐力且极勤劳的人才能创造出来。所以,它和其他科学技术发明一样,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稻作农业技术发明以后,它会逐渐传播出去,让其他人受益。迁徙也好,通婚也好,教导也好,不论什么方式,都会逐步发挥它潜在的威力,让人们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完善这门新兴学科与农艺。

稻作农艺是一种新技术,稻作农业则是在稻作农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包括方方面面。它涉及食谱、风俗、原始宗教即巫术、天文历法、语言词汇、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字创造、文学艺术、心理素质、科学技术、血缘融合、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技术进步等等方面。因此,研究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研究稻作农业文化的起源,稻作农艺(如驯化过程的栽培方式与手段)和稻种演化(如原始型普通野生稻的籼化或粳化,土壤、气候、杂交、耕作方式等对普通野生稻的演化制约)只是它的物质基础部分,而稻作农业文化(即种稻人的智力、体力、生存需求、生活习俗、民族迁徙、通婚融合、人员往来、商业贸易等等)是它的上层精神建筑,二者相辅相承,互相依存,是同一个命题的正反两方面,不可任意偏废的。

本文试以玉蟾岩与牛栏洞的对比分析为典型个案,尝试探索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几个方面,其中侧重于种稻人的主观因素特色和客观环境对其制约两方面的探讨,来论证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点的客观性。其他方面的探讨,将另行撰文论述,在此不赘。 注释:
]
(1)《考古》1997年第7期第38页。
(2)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英德史前考古报
告》第10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3)《作物学报》1998年第4期第416页-420页。
(4)[日]宇田津彻朗等:《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农
业考古》1999年第1期第36~45页。
(5)向绪成编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第30-3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47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
(7)《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15日。
(8)《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第203页。
(9)邱立波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
(10)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翁源青塘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11期。
(11)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
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第143-16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2)宋方义等:《广东封开、怀集岩溶洞穴调查简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9卷
第3期,1981年。
(13)贾兰坡等:《广西洞穴中打击石器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2卷第1期,19
60年。
(14)顾玉珉:《广西灵山洞穴调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6卷第2期,1962年。
(15)(16)何乃汉、覃圣敏:《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人类学学报》1985年11月第4
卷第4期第308-312页。
(17)王象坤、孙传清主编:《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第2-3页,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1996年。
(18)《文物》1990年第8期第18页。
(19)《文物》1989年第1期第3页。
(20)罗钰著:《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第234-256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下卷)》第901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
(2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64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3)刘志一:《关于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过程中驯化方式的思考》、《第三届农业考古暨
稻作农业与炎帝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株洲,1999年。《神农文化》189-194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袁家荣:《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区域性类型及其地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0页,岳麓书社,1996年。
(25)赵桐茂编著:《人类血型遗传学》第263-264页,科学出版社,1987年。
(26)袁义达等:《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遗传学报》第26卷第3期
第195页,1999年。
(27)[美]费朗西斯科·乔·阿耶拉等著,蔡武城等译:《现代遗传学》,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7年。
(28)刘志一:《湖南土语中的古彝语底层初探》,《第三届全国彝学会议论文集》,1999
年。
(29)刘志一:《湖南彭头山刻符考证》,《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第7-8页。
(30)刘志一:《字新考》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早期的植物驯化与我国文明的起源

  • 下一篇文章: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