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字体: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0:10   点击数:[]    


[3]墨玉县政府呈文,和田民国档案卷851(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4]和阗区洛浦县政府37年度年产量种植面积比较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8(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5]于阗县政府37年度年产量种植面积比较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8(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6]新疆省第七区策勒县35年度耕地亩统计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5(3-3),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7]策勒县政府造贲37年度年产量种植面积比较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8(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8]民丰县政府造贲35年度耕地亩统计报告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5(3-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9]皮山县政府37年度年产量种植面积比较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8(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10]皮山县政府造贲38年度粮产统计表,和田民国档案卷858(2-2),和田地区档案馆藏档。
 
从表2所反映的和田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变化情况来看,全区耕地增长总体呈现出“进两步,退一步”的曲线特征。图表的统计数据反映:1939年至1949年这11年中,和田地区耕地增长始终不稳,全区除了洛浦县和策勒县耕地面积增减变化较小外,其余几县(除民丰设置局)耕地面积都有较大地增减反复,反映了当时边垦荒,边撂荒的情形。总的来说,前6年处在耕地增长上升期,至1944年全区耕地增长达到了最高峰,总数从1939年的1,462,111亩上升到2,895,078亩,绝对数增加了1,432,967亩,6年增长了98%。1945年后地区各县耕地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到1948年耕地面积略有回升,全地区耕地面积保持在2,155,218亩。11年垦荒,全区耕地面积平均增长率仅为47.4%;1948年与1944年比较,耕地面积减少了25.6%,净减少739,860亩。也就是说,在这4-5年时间里,全地区至少有1/4耕地撂荒,有51.6%的垦荒新增耕地被撂荒地抵消。
考虑到当时边垦边撂以及统计工作的疏漏等情形,实际撂荒、废弃耕地面积应该远不止上述数据。如1948年11月于阗县属哈浪沟庄民肉孜等联名禀报地区专员公署称:“所派阿西木伯克不认真查整地亩,敷衍了事,而四(处)遗漏未查田地甚多,请饬重新查整,免去荒地粮草” [5]。据此来看,当时地方政府统计的耕地数字中,一定包含了不少的撂荒地,这种情况可能较为普遍。例如1948年“策勒县政府造贲37年度年产量种植面积比较表”中填报,1947年全县农田已耕面积为321,256亩,未耕面积40,876亩,两项合计为362,132亩。1948年填报全县耕地为352,426亩,比上一年减少了近万亩,其原因是:“因本年清丈地亩,将耕地减少。” [6] 减少的应该是已经不能耕种的撂荒地。像这种耕地统计数中包含撂荒地的情形在其它县份的档案资料中也存在,因此可以推断,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撂荒的实际面积应该大于档案资料统计数据。

(三) 新老耕地的撂荒态势
民国后期和田地区耕地撂荒的规模和速度都是令人吃惊的,耕地大面积撂荒是与过度垦荒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垦荒与撂荒的耕地具体在什么位置?因为民国和田档案中没有较完整的统计资料,这给研究当时垦荒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留下了难以逾越的历史鸿沟。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民国后期和田地区撂荒地中,既有新垦耕地,又有原有熟地。
 
1. 新垦荒地快速撂荒
从留存的民国和田档案中,有些文本反映了新垦荒地在较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大片撂荒。这些文本大都是农民因耕地撂荒,但政府税收未减而上书请求减免税收的呈文或政府公文。
据有关和田民国档案显示,公元1938年后,洛浦县为增加耕地面积,曾组织农民在县属第四区黄古牙村开垦大片土地。查相关和田民国档案, [7] 黄古牙村应位于洛浦绿洲北部苏唐麻扎地方,此处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该区农田灌溉水主要通过巷沟牙渠引玉龙喀什河水浇灌,苏唐麻扎位于河渠下游。
1942年10月,黄古牙村农民买买提热依木、易明等13人联名禀请和田区行政长官:“情因民等经管现有本区下游新垦地亩甚多,现因水量缺乏,以至不能耕种,甚感困难,为此无法,恳请,行政长恩准,饬令确实调查解决困难。” [8]
另如1948年3月“洛浦县政府拟具恢复塔瓦克尹也尔及吉牙庄渠道工作计划”记载:“查县属塔瓦克尹也尔地方有新垦地一万两千亩,水渠一道,均系庄子农田,土质甚佳。又该地树木成项荫蔽。该地居民百余家种地,受获利益过厚,近有八九年之久。该地渠口被玉龙大河大水冲坏,水不能上,以至不能引水浇田,屡修屡冲,无法修理,将该地变成荒地,树木亦干枯。所居人民将地抛弃,迁往他处居住”。 [9]
塔瓦克村位于县境最北部,北、东、南三面环沙漠,西面临玉龙喀什河,处于绿洲河流段的最下游。一般下游河床下切不深,洪水期很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是在情理之中的。客观上说,经过长久的农业开发,和田地区可开垦荒地大都处在河流下游、沙漠边缘,地理生态环境恶劣,旱灾、水灾、风沙灾害以及植被生态的严重破坏都对新垦荒地构成极大的威胁而造成快速撂荒。
 
2. 原有耕地不断撂荒
在民国洛浦县、墨玉县档案中也有记载1939年垦荒前,原有耕地撂荒情形的资料,反映了垦荒与生态环境劣化互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 下一篇文章: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
  • ››民国时期广西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分析...
  •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
  • ››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
  • ››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