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字体: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2   点击数:[]    

“剀”和“鉊”都注明是大镰。从前的“銍”是短镰,这是由于用途不同引出形制上的差异。《墨子·备城门》篇中已说过“长鎌柄长八尺”了。东汉画像砖上的“艾”也许是属于这一类。“刈*[句+刂]”、“*[句+刂]”和“钩”之得名,大约是由于镰刃略作弧形或新月形,改变了原来大致成直角的样式。此外还有一个“鏺”,注解是“两刃木柄,可以刈草”。一般的镰本来也都可以用来割草,这个鏺可能是形制比较大,宜于在高秆野生植物丛生的地方运用。

    有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杷”。前面说过,杷原是个长柄的推板,即所谓“无齿杷”,用在整地和覆种,但这样一种工具也可以用来在大田里和场院上收拢禾秆、谷粒以及其他杂物。因此,它以后就分别朝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专往整地的方向,一是专往拢聚者收敛的方向。从后者就变化出来后世称为“扒”(俗写也作“爬”)的东西,因为常常是用竹片制成,也叫做“竹扒”或“竹爬”。《说文》里面注明为“收麦器”的那个“杷”字,其实所指的是这种这种工具。似乎可以设想,这个收敛工具和那个整地工具是从同一物变化出来的,所以名称的发音相近,历来的士大夫们又不屑于理会这生产上的“贱务”,所以用来表明这些工具的名称的文字,写出来也并不一致,使人读起来眼花缭乱,无端生出来不小的麻烦。

    有名的《僮约》里面就有“揉竹五杷”的话,那说的显然是收敛工具。如果那篇文章不是后人伪作,那就是西汉时代已经有了竹扒。不久前出土的甘肃嘉峪关汉墓内的画像当中,有几幅是扬场的场面,打场人有的手里的工具是长柄前端装着横木,上面垂直着是四根长齿,像是木杈。另一个拿的也像木杈,但权齿尖端稍稍弯曲,大约就是竹扒了。《说文》里面有个“*[耒+圭]”字,注解是“*[耒+圭]叉”,那大约是当时的名称,也就是画像上前一个人所执的那种工具。看来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场院上的用具逐渐多了起来,竹扒和木杈之外,也创制出来脱粒的连枷,像《国语》里面已有“耒耜枷殳”的话。《方言》里面说到“僉”、“连架”、“欇”、“度”、“棓”、“柫”、“柍”、“桲”,是它在各地的不同名称。《释文》更补充了“罗枷”、“丫丫”这样两个别名。嘉峪关汉墓画像砖上有件工具作“丫”形,很像“丫”字,正是打场用的,可能“丫丫”之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形制大约是随地而有所改变。

  还有几种农具也得提到。

   《仓颉篇》里面有“椟栌”,注解是“三辅举水具也”,极可能是辘轳之类的东西,或者竟是辘轳的前身。特别指明“三辅”,也就是关中地区,可知在秦汉之际它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嘉峪关汉墓画像砖有一幅画是“井饮”,井台上有个木架,装着轮轴,上面缠绕着绳索,一头缚着个钩,另一头由一人牵着。这是古代桔槔之外另一种汲水设计,应用滑车的原理,大约就是那个椟栌,它比桔槔能汲更深处的水,所以效能更大。它的设置并不需要很高的代价,因此可以相信,在两汉时期推广不会是很慢的。

   《急就篇》有一句是“碓硙扇隤舂*[艹+欺]扬”,说的是收获以后的各种操作和新用的工具。“碓”即杵臼,“硙”就是磨,“隤”字或作“匮”,也就是“櫃”字,“*[艹+欺]”是“簸”的误文,“扬”或作“飏”,“簸飏”就是所谓“扬场”。这句话是说,碓和硙是用来舂米的,而“扬米去糠”就使用扇櫃。硙在那个时代也叫做“*[石+疌]”,《说文》里面除了“硙”字之外,还有“砻”、“研”、“*[石+靡]”等字都是后世的所谓“磨”。这种器具的出现好像同小麦的推广种植有关。《说文》上说“古者公输班作硙”,那是根据当时的传说,不过它的出现不应晚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政府曾大力提倡种“宿麦”,依理推想,磨面的工具必然会跟着多起来。现在已经有汉代的石磨出土。

    “碓”是从杵臼演变出来的。据东汉初年的桓谭说,利用人身的重量来舂谷,效果可以提高十倍。那就是王祯《农书》中的“踏碓”那个样子,不久前河南济源出土的西汉陶舂碓模型可以为证。那个陶模是在一个西汉晚期的墓中发现的,它的创制自然更早。桓谭还讲到使用畜力、水力的春具,这留待后面讲“农业机具”时再谈。

    和陶春碓模型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陶风车,旁边还有摇风车的陶俑,那显然就是《急就篇》里的扇柜。从模型看来,它的构造和后世的“飏扇”已是没有多大区别,这也归到“机具”那一节去讲,这里只是提一下,借以显示出来那个时期农业生产各个方面所用工具发展的全貌。

   从战国到汉帝国灭亡,在这大约4个世纪期间,是中国的干旱农法基本形成的时期,这也反映在农具的发展上面。在气候干旱,特别是春旱严重的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农民从一开始就同这种不利于农业的自然条件进行经常的艰苦的斗争。在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更致力于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尽可能适应和改造自然条件,改进各个环节上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战国时期,实际上各国都在讲求“尽地力”,面对着不理想的自然条件特别看重人的因素的作用的发挥,这里包括了各种农具的改进和创制。所谓精耕细作一套耕作制度逐渐形成了,表现在农具上面,这就是以整地和中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下一篇文章: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
  • ››略论中国虚拟企业的发展
  •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