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列入。仔细读来,《要术》中讲到“耩”,都是用耧来完成的。因为实行条播,在禾苗还不大的时候,可以用耧松土。《黍穄篇》说,“苗晚耩即多折也”,就是说,苗如已长高,再耩就晚了,真要再耩,就会伤苗。反过来说,那就是苗还未长大以前,可以用耧松土。 以上不嫌辞费,就是想要说清楚,从《要术》中找不出根据来可以肯定“锋”、“镞”、“耩”这样三种农具确实存在。应该考虑到,我国历史上苦难深重的农民,很难说能够把所需要的农具配备得齐全,常常是对仅有的不足的农具尽可能地加以利用,或者说,要学会用同一种农具来完成多种不同的作业。想到这一现实,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要术》里讲到“锋”、“镞”和“耩”,几乎总是和锄(动词)联在一起,而其作用也都像与锄(动词)相类似,或者竟可以说都是锄(动词)的补充,只是补充的主要不是除草而是中耕。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精耕细作中,中耕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术》作者在这方面的发挥也确是大大超过了前人。这也就是说,否定了叫做“锋”、“镞”和“耩”的三种独特农具,并不排除中耕作业之受到农民的重视。应该着重指出,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实行精耕细作,整地是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中耕除草。这个方面主要是靠一把锄,但锄的形制因应具体要求而有多少的变化。还应指出,所谓精耕细作,本质上是手工作业,其主要特点是,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工具的构造精巧,而是灵活的操作手法,这一点在锄的运用上面突出地表现出来。农民说,锄头上有水又有火,这句话充分道出了这个道理。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锄的形制上看不大出来显著的发展变化。 同前一个阶段对比,以《齐民要术》中所记述的为依据,似乎可以说,北方在这一时期没有出现什么重要的新农具。《要术》里提到了用于播种的“窍瓠”、用于覆土的“挞”和用于镇压的“陆轴”,以及从井中汲水用的“辘轳”。从农具发展的情况来推想,前二者很可能是汉代早已有了,因为制作并不复杂,尤其是“窍瓠”,只能说它是适合于特殊的要求,同耧车比起来,它不能算是更先进。陆轴就是磟碡,它和辘轳也不会是《齐民要术》那个时代才制作出来的。《要术》中提到的陆轴是在《水稻篇》,也许这件东西是先在水田里使用。 晋朝人写的《邺中记》里已经讲到使用辘轳,那虽然不是用以汲水,但秦汉之际的农民已经设计出来了椟栌,而辘轳的构造,也是应用的同一原理,改用它来从井里汲水,这一步应该是不难跨进的。总起来说,配合精耕细作的一套农具,到写作《齐民要术》时可以说大致齐全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方面很少有意义较大的进展。 这里讲到陆轴,可以顺带谈一下“碾”的问题。碾和磨的功用相同而又有所不同。汉代早已有了磨,但传世文献中没有碾字。后魏人写的《洛阳伽蓝记》中讲到景明寺“*[石+辇]硙舂簸皆用水功”。那个“*[石+辇]”字大约是“碾”字的别体。直到今天也未见出土实物。刘仙洲先生说,碾的发明可能稍迟于磨,这个看法是可信的。虽然不能确言其创始于何时,但因为它和陆轴都是以一个石滚子的压力,也许可以设想,这两件器物的设计是有一定关联的。整个碾的构造比陆轴要复杂些,可能是陆轴在前,受了陆轴的启发,又制出了碾。无论如何,有了磨,再有了碾,粮食加工的器具也就有了基础了。 不过还得指出,上面这样说法只限于北方的干旱农作,在南方的水田区,情况则恰恰相反。《齐民要术》以后,农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水田一方面。这个事实同整个中国农业的历史发展情况完全符合。从那个时代起,全国农业的生产重心由原来的黄河流域的旱农区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区。南方水田农业的急剧发展是开始于汉末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而水田区最主要的工具翻车(龙骨车)正好是那个时候制作出来的。史书上记载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创制的翻车都是在北方,而且原本不是为水田生产设计的。当然有可能是南迁的人把这种设计带到水田区,因而同生产实践结合了起来,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南方农民由于生产上的迫切要求而自己摸索出来同样的设计。重要的是,像这样的汲水工具必然是要在像南方那样的广大水乡和丘陵地区大规模地开展水田时才会得到推广而充分地发挥作用。至于北方农书《齐民要术》里面没有提到它,那是不难理解的。 翻车之外,那个时期南方水田农业还有哪些工具,由于缺乏资料,目前还无从说起。只有晋朝人编写的一部字书《字林》的残卷里面有“*[石+蒦]礋”这个词,注解是“打草田器”。后来陆龟蒙著《耒耜经》,讲到“礰礋”,说明它是有齿的,王祯认为礰礋也就是*[石+蒦]礋。《农器图谱》中画的有两个礰礋,一石一木,说明“独用于水田,破块滓,溷泥塗也”。一个石磙子或木磙子,遍体有齿,在水田中滚动时,除了“破块滓,溷泥塗”之外自然也有拔除水中杂草的效用,所以《字林》说它是打草田器。《宋会要辑稿》所记的“木勒泽”大约就是此物。种水田,供水灌水当然是最根本的,而去除水中的杂草则是水田实行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南方水田区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