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长鑱又确是实有其物,那就有理由设想,长鑱并不就是踏犁。陆放翁的诗里面,多处提到长鑱,但和鸭觜锄一样,都是联系着采药来说的,说不定二者是异名同物,可是那只是一件轻便的小铲,亦即与踏犁无关。再说到操作方法,《宋会要辑稿》说是“用四五人可以耕稼”,这话不知所云。《岭外代答》的描述是“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可以想像,这样操作也是很费力的。可知它只是畜力非常缺乏的用以救急的一种工具,而不能说是什么更为先进的设计。此外周去非还说,遇到“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刘仙洲先生猜想,二人各持一犁,总由另一人用绳或杆牵引,那就像山西的抢犁的样子了。总之,这个踏犁究竟是何形制,虽然还不能说得很清楚,但可断言,它和山西的抢犁同样不是便巧的耕具。 《岭外代答》里面讲到用踏犁来耕“荆棘费锄之地”,好像是说的开荒,这就使人联想到“*[麗+刂]刀”。刘仙洲先生说,“唐代以后,在犁的构造上比陆龟蒙《耒耜经》上所叙述的更进一步的发明,最主要的只有犁刀一项”。犁刀在《农器图谱》中叫“*[麗+刂]刀”,整个结构大致像犁,在装犁鑱的地方是一个厚背的刀,要开垦荒地,尤其是芦苇丛生的下湿的地,地下是盘根错节,用犁是困难的,于是设计出来“*[麗+刂]刀”,用*[麗+刂]刀先把地里的粗根以及比较粗壮强韧的杂草割断,然后再用犁,就会省力多多。《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一七“营田条”里讲到,南宋孝宗乾道五年,把楚州(今江苏北部淮安一带)界内管田配给从女真族统治下归来的汉人,并借与各种农具,其中就有“銐刀”。因为当时主要是叫他们开荒,这就可以相信銐刀一定就是*[麗+刂]刀。这种开荒的利器至晚北宋时代已经制作出来了。这里所讲的*[麗+刂]刀是一种独特的耕具。现代的所谓犁刀则是犁整体的一个部件,装在犁辕上面,位于犁鑱的前面,这就更为省便。不过像这样的设计,据王祯说,那个时代已经实现了。 顺带一提,《农器图谱》里面还讲到一种叫“刬”的家什,俗名是“镑”(上声)。“其刃如锄而阔,上有深袴,插于犁底所置鑱处”。那是一种小犁,专用于“草莽汗泽之地”,春初刚一解冻,用它来耕,可以切断地中的草根。其所以取名为“刬”,就是因为它的作用是“刬土除草”。照这样说法,它就很有些像前面所说的“*[麗+刂]刀”了。不过王祯说明了,使用这种农具的限于“北方幽冀等处”,而且也并不是为了开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农具,尚待研究。 《齐民要术》里播种也用“窍瓠”,《农器图谱》里的“瓠种”“泻种于耕过垅畔,随耕随泻,齐便均匀,又犁随掩过,遂成沟垅,覆土即深,虽暴雨不至拍挞,暑夏最为能旱,且便于撮锄,苗亦鬯茂”。它与《齐民要术》中的“窍瓠”都是用天然的瓠来盛种子,但它较为精巧。窍瓠好像只是在瓠的底部穿几个眼,系在腰问,播种人走步,瓠就摇动,种子就从孔中落下。瓠种则是“穿瓠两头,以木箪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觜”。这就是说,窍瓠只是做到了省事,瓠种却能控制播种的质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播种之后,覆土镇压改用“砘车”,也比以前的“挞”更先进了。特别要一提的是从耧车又演变出来“下粪耧种”,这就是所谓“粪耧”,“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开沟下种、施肥,毕其功于一役,这确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砘车和粪耧都载在《农器图谱》,其创制当在元朝以前。 中耕除草方面又制作出来一种“耧锄”。这是装在耧车上的一种锄。刘仙洲先生说,它“是我国第一个采用畜力的中耕、除草及培土的机械”,最早记载见于金元之间人所写的《种莳直说》,可知最迟在女真族统治黄河流域时期(12、13世纪间)已在使用。元朝初年,诗人王恽在今河北藁城县境内经过时,看到农民用“锄耧”在田间除草,很感兴趣,曾写下一首诗,据诗中“双竿驾特牛,独脚云耳并,纷纷播土落,一划蕃草尽”等句来想像,那显然是王祯所描述的耧锄,地点也正与《种莳直说》里所说的“今燕赵多用之”相合,农具的名称可能是诗人记颠倒了。王祯还讲了与耧锄大同小异的“劐子”、“耠子”,其不相同之处是“劐子”第一遍即成沟子,谷根未成不耐旱;耧锄刃在土中,不成沟子,第二遍加“擗土木雁翅”,方成沟子,“其土分壅谷根”。在耧锄上加装木雁翅,也就是类似“犁壁”之类的东西,这确如刘仙洲先生所说的,“也是一项很聪明的设计”。正是在这种地方,常常可以看出来农民的智慧和创新的精神。大约就是因为劐子置办起来比较容易,用起来也比较省事,所以后来在北方似乎更得到推广。这也是历史上灾难深重的我国农民被迫因陋就简的一个例证。 东北的农民把大田里的中耕除草叫做“铲蹚”,这大约是由来已久。那里种地也是实行大垅,两垅之问形成一条比较深的沟,在这样的沟中进行中耕除草,一般的锄是不大合用的,必须是锄刃的两端稍稍跷起,这样才可以把松动的土拨到两旁给苗根培土。这种特种式样的锄叫做“蹚头”。前些年,辽宁省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