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字体: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2   点击数:[]    

密,可以想见,功效是要大大超过以前的礰礋。

    北方旱地耕翻之后,为了把土壤弄得尽量细数,还要进行耙和劳的工作。水田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如果说,耖的功效和耙相仿,那么水田区的农民也制作出来与劳相当的工具,那就是“平板”和“田荡”。王祯说,“田方耕耙,尚未匀熟,须用此器,平著其上荡之,使水土相合,凹凸各平,则易为秧莳”。这是说的田荡,它是一根带双权的树枝,前面双权的头上横装一块木板,由一人操持推动。平板也是一块长方形但较大的木板,有绳系着,由人或牛拖了摩田。“摩田须平,方可受种”。田荡是在耖过之后进一步把水和泥调和均匀,并把田面大致弄得平整,平板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田面摩得很平,为播种水稻和插秧准备好条件。这是因为水田的水下田面比起旱田来要求更加平坦的缘故。这样再三整治,在手工作业的前提下,操作技术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几种简陋的工具也应该说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和旱田上一样,水田里的精耕细作除了表现在耕地整地方面,中耕除草也是极重要的环节。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陆续创造出来几种简单但又适用的农具,其中较早制成的可能是“辊轴”。这是一段并不太粗的圆木磙子,装在木轴上,用牛拖带。实行撒播的稻田里,杂草和秧苗一齐长出来,用辊轴碾过,草和苗都压入泥里,过两天之后,苗又恢复过来,草却死在泥里了。说它出现较早,这是因为实行的是撒播,而这种做法使人回忆起颜师古所注释的《汉书》中的“火耕水耨”。王祯还提到,他那个时代北方种稻就是实行撒播,也是用辊轴,但“却于轴问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礰礋而小,以车衮打水土成泥,就碾草禾如前”。这又是因地制宜的一个变种。

    实行插秧之后,田里有了行,辊轴就不能用了。《农器图谱》里面讲到一种“耘杷”,“以木为柄,以铁为齿,用耘禾稻”。从附绘的图样来看,好像效率不会很高。在另一处又讲到“耘荡”,并且说明是“江浙之间新制也”,自然是比较晚出的。竹柄前端装上一个好像发梳样子的东西,齿是短钉,密密排比,用来“推荡禾垅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除草,又有中耕的功效,确是比较先进的。在没有制出这种工具以前,种水田的农民大约“皆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确是十分辛苦,真可说是不折不扣的手工作业。为了减轻劳累,农民们设计出来“耘爪”,这就是照每个人的手指粗细,截成一些1寸多长的“竹管”,削去一边,状如“爪甲”,套在手指头上面来挠秧。也有用铁爪代替竹爪的。不过这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农民仍然得蹲在水里劳动,还是很艰苦。后来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耘爪就改成了一件一根长竹柄前端装上一个类似小杷的工具,并注明“今江南改为此具,更为省便”。大约元朝以后这种“挠秧”的专用工具就出现了。这也许是自王祯作《农器图谱》以后水田农具中惟一的比较重要的改进,因为除此之外,《农政全书》中所载的有关的农具,都是因袭了作于3个世纪以前的《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里还有一个“镫锄”。这是水田遇到天旱无水时专用的锄草工具,形状像马镫,锄刃作弧形,为的是“不致动伤苗稼根茎”。

    以上讲的这些农具陆续制作出来,水田的精耕细作也就逐渐发展成熟,从而南方广大水田区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领先地位也就越来越趋于巩固。这一过程主要出现是在唐宋两朝,也就是从7到13世纪。

最后还要讲一讲“秧马”。这是农民插秧时骑着滑行的一种类似小船样子的东西。苏东坡写过一首“秧马歌”,可见至晚北宋时已有此物。从南宋时许多人的吟颂中可以知道,特别是长江流域各地此物使用颇为普遍。可是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及。不能想像这种能够大大减小农民疲劳的器具会被废弃不用。消失的原因还是应该在农民所受的剥削越到后来越重,一般农家经济越来越窘,生产资料越来越差这个事实上面去找。当然也可以考虑到,后来插秧的行距缩小了,秧马容纳不下,因而停用了。

六、干旱农法定型后续出的农具(公元6世纪以后)

6世纪以后,水田区以外,农具也并没有停止发展。有些新的制作还是显示出来,我们的农民以及民间艺匠还是努力不懈的。

《农器图谱》里面有“长鑱”,作者指出,杜甫的诗里提到过它,但又说那也就是“踏犁”。刘仙洲先生也认为,就图谱中的绘图来看,应该就是宋代的踏犁。历史记载,北宋前期政府曾一度大力推广过这种农具,那是因为有的地方缺乏牛畜,改用人耕,使用踏犁据说“可代牛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没有说形制如何。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了静江(今广西)的踏犁,说它“形如匙”,柄的上端有横木,柄的中段靠左边有一短横枝,是为脚踏的。说它像匙,大约是前端刺土部分弯曲,与地面接近于平行,又说工作起来是向前进的,这所说的都像是犁。可是《图谱》中所绘的长鑱,想像着使用起来应该是近于古代的耒耜,所以王祯也说“亦耒耜之遗制也”,而用耒耜却是逐步向后退的。这就是说,如果北宋政府推广的长踏犁和周去非所记的并不只是名称相同,而《图谱》中所画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下一篇文章: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
  • ››略论中国虚拟企业的发展
  •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