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2 点击数:[] ![]() |
|||||
的农具后来也发展成套,这个是个开端。 《太平御览》卷四五六“蛇”一节引《搜神记》记载吴兴农民在田间用“鈠”叉蛇的故事,还说“雷公若来,吾当以毁斫汝腹”,这个“鈠”字,在《玉篇》里的解释只是“器也”,应该说是一种农具。这事发生在“于田中耕”的时候,更可知是耕具。后来《集韵》里又说是“小矛”,也写作“*[钅+役]”。“小矛”自然是可以说“叉”,但说“斫”就不合适了。王祯《农器图谱》里讲到“耰鉏”,说明是“江淮虽有陆田,习俗水种,……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斸,是名钁锄,故陆田多不丰收”。这所说的“钁锄”却很像那个“鈠”。旱田在水田区是不甚受重视的,这里说的这种农具大约是南方有多种用途的,比较简单的一种,后来一直到了元朝还未被弃置。 除“鈠”字外,汉以来的几部字书中还有几个字,注释只笼统地说是“田器”,如果不是说明讲过的别种农具的异名而真是另外的特殊的农具,好像也都不会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可以略而不谈。只有《玉篇》里的“杴”字,注解是“锹也”。联想到《说文》中的“銛”字,原注也就是“臿属”。此二字读音相似,很像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后来“锹”在北方农村也通称为“杴”,所以特为指出,以待后考。 五、水田农具的发展(公元6世纪以后) 隋唐两代,南方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很快就超过了黄河流域。经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纷乱,特别是宋朝南渡之后,几经破坏的北方的农业,落到了抱残守缺的地步,而南方的全国农业重心的地位终于确定下来。这一现实也完全在农具的发展上面得到反映。南方水田的经营原则仍然是建基于手工作业的精耕细作,因此,农具的演变也还是以这个原则为主导。 首先要谈的是唐末陆龟蒙《耒耜经》里面所描写的那个犁。那里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犁耕的构造的惟一详尽的记载。它是由11个部件构成的,除了“犁鑱”和“犁壁”之外,都是木质。在这一点上和以前的犁没有分别。犁鑱长l尺4寸,宽6寸,显然仍旧是个等边三角形的样子。犁壁大致是直径1尺的圆形盘,原文只是说它是倾斜着,壁体未必是作弧形。这种犁比过去的犁进步的地方主要是多了一个调节入土深浅的“犁评”。这样的一种犁好像是唐代后期江太湖水田区一般农家使用的。太湖区在当时来说是最先进的,据刘仙洲先生说,直到全国解放,各地农民所使用的耕犁也都没有超过这个水平。其所以如此,一则是由于一般农民所受剥削过重,因而资力微薄,在生产用具方面难于改旧图新,而只顾坐享其成的地主又不大关心生产,自然对改良农具不感兴趣。在另方面,一直处于手工作业状态的农业,也只能是老式的笨犁与之配合。在这里,农民的贫穷是最主要的,所以一般习于因陋就简。像所谓“压鑱”和“策额”的作用,一般只是就“犁底”(即“犁床”)和“犁箭”(即“犁柱”)上面来解决,而不是特为再添附件。调节入土深浅也是在犁辕的前端装上一个简单的木钉,叫做“犁疆”的,或者竟是一根简单的绳,同“犁槃”(即“引木”)结合起来,要耕得浅些就低放,要深些就往高里提。再不然就全靠掌握“犁梢”(即“犁柄”)的手法。同样,控制耕幅的宽狭,也是凭了对犁柄的操持的技巧。这正是手工作业的特点。 当然也必须指出,尽管在很长时期内我们的耕犁的构造没有显著的改进,但也绝不能说多少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民和农具设计者一直是无所用心。犁身的结构始终是以木为主,这是受了原材料铁的缺乏的限制。可是也要想到,木质构造的分量较轻,却也是适合于畜力较弱的客观条件。再就另一方面来说,全国各地农民所使用的耕犁,其形制是千变万化,为的是适应各地特殊的土壤及其他具体情况。可以想到,这里面是耗费了设计者的多少心思的。 水田犁是和水牛配套的,贫农地少,如果没有牛和犁可用,有时就改用“铁搭”。铁搭的样子有些像杷子,又有些像锄,铁头有4根或6根尖锐且两梢稍带钩的齿,完全用人力操作。王祯说,“举此斯地,以代耕垦,取其疏利,仍就*[钅+屚]*[钅+奏]块壤,兼有耙钁之效”。此物虽非绝不见于北方,但究竟是适于翻动水田泥土的一种工具,所以王祯特别指出“尝始见于江浙”。1956年,江苏扬州出土宋代四齿铁搭,也是一个证明。 南宋时一个四川人说,“及来浙问,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高斯得《耻堂存稿》五《宁国府劝农文》)“壤细如面”四字说明江南水田整地的精细程度。把泥土整治得如此细致,农民的艰苦劳动自不必说,一定也还得有合用的工具。宋时人写《耕织图》诗里提到了“耖”,据王祯《农器图谱》,耖是“疏通田泥器”,作用同北方旱田的耙类似,好像是从耙演变出来的。耙也未尝不可用于水田,只是究竟不甚合用,所以又特为创造出来耖。《农器图谱》说“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横梁上面装有扶手,人用手按着扶手,前面用水牛来拖,方式也和用耙一样。田块大的把两个耖合并起来工作,叫做“连耖”。(这使我们联想起前面谈过的“六爪犁”或“六脚耧”。)这样反复进行,田里的泥土就会弄得很熟很透。它的齿既长又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