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字体: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2   点击数:[]    

都理解为把草翻进土里,而这里只有装上犁壁才能做到。从“复耕和之”的“和”字上面,也可以想像出犁壁的作用来。这就是说,犁之有壁,很可能是始于赵过。近年来发现了不少汉代的图画,其中一些是表现农耕的,可是犁上都不见犁壁。应该想到,像这样仅仅是一个较小的部件,当时的做画者未必特意把它表现得清楚。更可能是这种新的耕法也只是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在指出西汉中期,亦即公元前约一个世纪,我国已经有了犁壁的同时,也要想到,带有犁壁的犁仍只是一步步推广的。

    赵过时代的犁,犁辕是否还是直的,不得而知。后来的《说文》里面有个“楎”字,它的一个注解是“犁上曲木犁辕”,看来至少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曲辕犁。犁辕之由直变曲,也是犁在构造上面的一次改进。不过也要指出,上面提到的那些汉代图画上面,还都是直辕犁。那也许是由于画像在前,此外曲辕犁的普遍推广,显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问。

    上面是设想,犁壁是赵过时设计出来的,可是一提起赵过的新耕法,很容易想到《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载的“耦犁”。这耦犁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构造?有人说是大体上就像现代黑龙江省还能见到的“对犁”。像这样把两副犁杖并列到一起的,也就是有两条犁辕和两个犁头的犁杖,世界上有的民族也有用过的,不过这样的犁没有疑问是耕地的犁。而关于赵过创用新犁,东汉末年崔寔的《政论》里面也有记载,虽然文字上同《汉书》有出入,但所记的很像是同一回事。照崔寔的说法,那种新型的犁只是播种用的,也就应该是后世所说的“耧”或者“耧犁”,所以下接了一句“日种一顷”。《汉书·食货志》这段文字有些乱,很像是有讹误之处,所以显得叙述不大清楚。崔寔说的“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从字面上讲是一头牛拖三副犁仗,由一人扶犁。《汉书》上说的“用耦犁,二牛三人”可以理解为两头牛共拉一副双辕犁,二人各控一牛,后面一个扶犁。一个人扶三副犁杖,是很难设想的,问题出在那个犁字上面。刘仙洲先生说,“所说的‘三犁’实际上是三个开沟器,决不能理解为三个耕田的犁”。这话是极有道理的。前些年山西平陆出土的汉墓壁画上明明有农夫驱牛牵挽一个具有三条腿而下端尖锐的农具的形象,虽然画面有欠清晰,但可证明那时确已有这样一种新的农具。再考虑到“代田”是“一亩三甽”,而这种为行代田法而设计出来的“便巧”的播种器,极可能是有三个开沟的小犁头,走一趟就开出平行的三个“甽”来,同时“播种于甽中”,这里显然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说的“三脚耧”了。《汉书》上和崔寔所记的使用的方式不一样,那也许是由于根据了不同的材料写下的缘故。此外一种新的农具推广之后,各地农民又因地制宜地加以修改以及调整使用方法,也是可能的。就这种播种器来说,由几个牲口牵引以及用不用人来拉牲口并不是重要的。只因为这种新出的农具像是从“犁”变化出来的,操作起来也是一人在后面扶持,前面由牲畜牵引,确是像个“犁”的样子,所以就袭用了“犁”的名称,也许《汉书》的“用耦犁”那个“耦”字是“耧”的误文(此二字形近,极宜互讹)。这就是说,这件新的农具一上来就定名为“耧犁”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事实上汉代的几部字书词书如《方言》、《说文》、《释名》等,里面都没有“耧”这个字。此字实始见于崔寔的《政论》,后来《三国志·魏志·皇甫隆传》里面才又提到“耧犁”。也许是这个播种器设计出来之后,各地农民又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分别制作出来各种不同的样式,就像后人所记述的“双脚耧”、“单脚耧”等等,在构造上越来越同犁有差别,这才有了“耧”这一专名。顺便一提前面讲到的《说文》里面那个“楎”字,还有一个注解是“六叉犁”。那个“叉”字本应作“*[丶+叉]”,也就是古文“爪”字,所以后来的字书如《广韵》、《集韵》里面,“楎”字的注释都作“六爪犁”。这“六爪犁”其实不会是耕具,而应该是六条腿的“耧”,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六脚耧”。那可能是把两个三脚耧拼合起来的一个大型播种器。它也许有其特殊的用途,可是显然不大适合于较小的农户使用,所以后来未见推广。通常用的还是独脚的和两脚的,连三脚的好像也比较不多见。

    上一节里曾讲到耰。在先秦古籍中,有的是说“熟耰”(如《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有的又说“疾耰”(如《国语·齐语》“深耕而疾耰之”)。前者是说把土块打得粉碎,后者是说耕过之后紧跟着把土块击碎,不使变成干硬,这二者都是说的碎土,也就是耰这种工具的本来的作用。可是《孟子》上又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却是把耰说成是覆种(动词)。如果《孟子》原文没有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人又于播种之后用耰来覆土了。用来覆种的土,里面如果是还有土块,最好是先打碎了。可是前面说过,原来的耰是个木榔头的样子,用来覆种是不合用的,这就有可能把木榔头改造了一下,使它变成带有木柄的一块厚木板,既能推土,又保留了碎土的功能。《汉书·贡禹传》有形容农民在田问操作如何困苦的几句话,说是“摔草杷土”,据颜师古解释,是“用手掊土”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下一篇文章: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
  • ››略论中国虚拟企业的发展
  •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