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字体: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52   点击数:[]    

,这个说法好像不对。农民即使缺乏合用的农具,用根木棒也是比用手强。这杷土好像应该理解为“碎土”、“平土”,也就是整地。“杷”在这里是动词,同时也是工具的名称,这同“耰”字是一样的。《急就篇》里有一句是“捃获秉把臿拔把”,颜师古注本末后三个字作“插捌杷”,有个“杷”字。如果说,这本西汉时代的字书早已散失,后世辗转征引,不免多有讹误,尤其是原文每七字一句,是叶韵的,而“杷”字失韵,肯定有误,因而不足为凭,那么还可以举《方言》为证。《方言》里面有“杷”字,别名是“渠絮”或“渠疏”,传本有注曰,“无齿为朳”,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此注文是“有齿曰杷,无齿曰朳”,“朳”字也有作“捌”的,这大约与《急就篇》那一句的差误有关。不过无论如何,这已可证明,西汉时代确是已经有了这一种显然是用于整地的工具。稍后的《说文》里面有“*[钅+罷]”字,注文是“桘属”。“桘”就是“耜”字,说“*[钅+罷]”是耜一类的东西,那就该是一种耕具了,那时已然是普遍使用犁和番,为什么还需要耜一类的耕具?看来那个注文是可疑的。联想到后世那个字的用法,说不定它就是有齿耙的别名,而这齿是金属(铁)的。可以设想,原来功用为碎土的耰,随了田间操作越来越细,后来扩大了使用范围,同时改变了形制,先是变成并可用于覆土的一种长柄推板,然后又推演出了“杷”来。从“有齿”、“无齿”的注释来推断,好像这“杷”先是无齿的,也就是长柄推板,后来又添上了铁齿,也写作“钯”或“耙”,或者也写成“*[钅+罷]”,那就成了《齐民要术》里面所说的“铁齿*[钅+屚]楱”了。而这铁齿*[钅+屚]楱,据王祯说就是人字耙。似乎可以这样说,农具是农民根据具体需要创作出来的,往往也依着口语给它一个名称。在这里,所有“杷”、“钯”、“耙”、“扒”、“*[钅+罷]”等几个字,发音都相似,却又都是不大通晓农事的读书人所写定的或加以注释的,这就难免出现混乱。就像“杷”这个字,在《说文》里面的原注是“收麦器”,其实那指明是另外一种工具,与整地无关,下面还有说明。顺便要说的是,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四衢”条有注曰,“《释名》云,齐鲁谓四齿杷为攫,攫扒地即有四处,此道似之,因为名焉”。这几句话,传本《释名》里没有,可能是传写时脱落了。如果玄应不是误引,那就是至迟在东汉时即有了四齿杷。从“攫”字也可联想到“渠絮”或“渠疏”,因为读音很接近。这也是汉代农民已经设计出来耙这种整地工具的一个证明。

    这里面还有一个“劳”的问题。照后来一般的耕法,是把耕翻过的地先用带齿的“耙”(名词)耙(动词)过,使地里较大的土块破碎,清除了土内的杂草,地表大体上弄得平整,然后再用“劳”摩过,使土壤团粒靠紧,增高保墒的作用。这“劳”是用柳条编制的,也叫做“盖”,在像黄河流域这样的干旱地带,为了保证墒情,它是很需要的,所以应该是很早就制作了出来。《盐铁论·论勇篇》说,“鉏、耰、棘、橿、以破冲隆”,这个“棘”也应该是一种农具。《汜胜之书》里面讲到耕田,说过“冬,雨雪止,辄以(物)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原文显然脱落了“(物)”字。这“物”大约就是树枝棘条之类。这样看来,这不单像是后世的“挞”,而且可以设想,“劳”就是从这条线上演变出来的。汉代文献中没有当某种农具讲的“劳”字。不过《说文》里面的“耰”字,原注是“摩田器”而不是碎土器。联想到《氾胜之书》里面说的“春,地气通,……辄平摩其块以生草”,同书讲到枲又说“覆种平摩之”,那说明当时已有摩田这一工序。《释名》里有个“檀”字与“鎌”、“犁”、“锄”等字并列,也应当是一种农具,它的解释是“坦也,摩之使坦然平也”,这“檀”和“*[耰去耒加木]”都像是“劳”的较早期的名称。*[耰去耒加木]也就是耰,也许是“劳”这个摩田器刚一制作出来,还没有定名,暂且借用原来用以碎土的“耰”以名之。总而言之,西汉时,或者说公元前一个世纪左右,专为整地的耙已经创作出来,跟着又出现了摩田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劳”。整地是我国传统的干旱农法的和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耙和劳是其主要工具,汉代制出了这种工具,说明那个时期精耕细作的农法正在奠定基础。

    精耕细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中耕,而中耕是和除草结合在一起的,所用的工具就是锄。这一农具在《吕氏春秋》里面还叫做“耨”,并且说,它的柄是1尺长,刃很窄,只有6寸,那当然是手锄。最早的字书之一《仓颉篇》里面已有“鉏”字,只是和后来的《急就篇》一样,解释早已不见了。直到《说文》此字才注明是“立薅所用”,这就说明了是长柄锄。不过不能说东汉以前没有长柄锄,随了精耕细作的发展,锄的使用只会增加,庄稼长高了之后,短柄的锄显然是不合用的,农民们一定会制作出长柄的来。

    对鎌的要求比起锄来变化要小,所以它的发展不太显著。《方言》里面有“刈*[句+刂]”,别名是“鉊”、“鐹”、“钩”、“鎌”、“鍥”。《说文》也有“*[句+刂]”、“剀”、“鎌”、“鍥”等字。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下一篇文章: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
  • ››略论中国虚拟企业的发展
  •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 ››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
  •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