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
|||||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34 点击数:[] ![]() |
|||||
钱粮,兴修水利,颁布农书,改良耕作技术等措施,实行社会整合,企图化解这种社会基本矛盾。 研究这种矛盾,有益于认识历史上经常山现的政治改革和史不绝书的农民战争。为什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政论家都倾注精力于民本和安民,都注意农民的动向,针对农民与国家的对立状况,针对财政危机和其它重要社会矛盾,不断提出和实行政治改革,产生董仲舒、师丹、陆贽、余靖、谢方叔、原杰等的土地制度危机论、改革论和招抚流民论,出现王莽的王田法、杨炎的两税法、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张居正的一条辫法。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法等等的改制,关键就在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更,以及历朝的蠲免钱粮,康熙帝和干隆帝先后实行的普免钱粮政策被视为盛世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为什幺农民反抗运动的矛头指向政府,要求“均田免粮”[119](不必说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宣布的“不当差,不纳粮”[120],就是鲜为人知的南宋广西李楫暴动也“出榜约不收民税十年”[121]。反对贪官污吏,却又拥护好皇帝,说什幺“官逼民反”;为什幺农民运动规模那幺大,参加者那幺广泛,除了劳动农民之外,有那幺多的地主分子及下层读书人参加,因为平民地主所受政府的赋役负担,比劳动农民还要多,她们被迫的程度更大,她们参加比自耕农更不容易,可见她们的负担的沉重。如果不用这种多层级土地所有制认识论及其相关的农民概念,不用等级观念、很难说得清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参加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后果。 (2)农民构成的历史实际所反映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按照通常理解的封建社会历史理论,是农奴制占主导地位,自耕农和平民地主无足轻重,而中国历史不然,许多学者论述过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如嵇文甫”[122]、童书业[123]、傅衣凌[124]等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早熟、不成熟,具有弹性,这是以西方封建制为典型作的比较,非常有见地。但是,世界的发展是多元的,不是一个模式能够容纳的,如果我们再从中国的多层级土地所有制,从农民构成,从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历史实际出发,解释中国的中世纪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不必套两方的模式了。中国中世纪农民史与西方封建农奴史不同,承认这个差异,庶几全力寻找中国历史的特点,笔者粗浅地认为: 其一、多层级土地所有制下私有制和庶民土地所有制的发达。多层级土地所有制异于他国,尤其是田地可以买卖,造成庶民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它与多层级的土地所有权相结合,使广大人群与土地所有权联系在一起,成为土地的一“主”,形成自身的、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个体经济,令人们既依赖土地,又离不开土地,而这与西方农奴固着于土地、离不关主人的原因大不相同。 其二、多层级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所由产生的终极原因,或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土地所有者成为了社会的基础。中国何以形成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拥有最高土地所有权当是基本原因,他掌管土地的分配和使用,生产者与土地的结合,水利的兴修,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设若不集中权力,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情况下很难把一个象掌管这样广土众民国家统一起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统治者一深知这个责任,常常努力去做,比如,在“五胡乱华”的混乱形势下,前秦政权也懂得“课百姓区种”[125],兴修泾水水利[126],留心农业生产,原因在于她要维持政权,就要收税,就不得不关注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技术。元蒙开始不懂农业,变农田为牧场,后来学得聪明了,设立大司农司、劝农营田司掌管农事,并由司农司编辑农书《农桑辑要》,颁布农村。土地,人民,政事三项是政权的要素,皇帝在抓农事的同时,更知道管理农民和土地中的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所以用户口的多寡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所以严格要求人民“地着”,严禁脱漏户口,搜括逃户。皇帝深知依赖农民和从中寻找政治人才的重要,承认半自耕农以上的股民都是良人,佃农、佣工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良人,这就是以农为本的表现。从良人中选拔官吏,从它田产的农户选充衙前、里正、里正、粮长等职役,因良人多而有较为广泛的民众基础。总之,皇帝依赖农民、统治农民;农民接受皇帝的治理(不乏残暴的统治),由要求好皇帝的保护(实际上是常常遭到破灭的幻想)。 其三、多层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广泛构成,允许农民具有创造性,为产生掌管古代的灿烂文明作出贡献。农民的构成中含有地主、富裕农民、自耕农、半自耕农,人员众多,又是平民,有自身的独立经济,有必要,也有一定条件推进农业生产并为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掌管古代的灿烂文明,就是在平民农民个体经济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由土地所有制和农民构成认识古代农村居民的分化及流民、游民问题的严重性。 多层级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使得农村居民的分化容易成为现实。容易出现“富者田迎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出现种种分化现象,不仅是两极的地主和佃农,更造成农民构成的复杂化。 农村居民分化的社会原因之外,又有古代生产力低下,很难抗拒自然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