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期货市场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      ★★★ 【字体: 】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8-06 20:10:4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货币存在由贵金属和贱金属构成的体系。汉代以前,这个体系由黄金和铜钱构成。黄金退出后,由于没有适当的贵金属加入,货币长期混乱,铁钱、锡钱、铅钱和纸币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点,这是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明清时,白银经过长期积累其数量已与社会经济相吻合,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稳定运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中国古代货币/货币体系/结构变化

【 正 文】

      六、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

  "钱荒"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了重视,唐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会昌灭佛",以图解决,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势头不减,而铜钱的铸造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没有解决,而且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混乱,延续到了宋代。

  唐中叶行两税之后,尽管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战争和动乱成为了主调,但在富于弹性的土地私有制作用下,经济仍保持了蓬勃向上的势头,商品流通日益兴盛,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持续增加,相应的货币体系的建立是必要和必然的,在唐末五代期间,货币发展演变的情况,表明了对货币体系的需求。

  货币体系的结构是价值较高的金属成为货币,价值较低的金属成为辅币,彼此相权,共同起交换媒介的作用。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金属价值的高低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所指,判断和决定金属的价值需要一个标准一个基点。自黄金退出货币行列之后,铜钱长期在货币行列中充任主角,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金属货币。唐中叶后绢帛也逐渐退出了,铜钱更是唱了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要重建货币体系,其依据金属价值高低的结构变化的基点自然是铜钱。

  货币体系的建立需要价值不等的两种以上货币相权,而金属价值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于唐中叶后货币体系结构变化的基点铜钱来说,在金属行列中,有价值高于它的金和银,也有价值低于它的铁、锡、铅,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就以铜钱为基点,按金属价值高低,向两边展开。如果黄金和白银加入货币体系,就作为价值较高的金属充任"货币"以和价值较低的作为"辅币"的铜钱相权;如果加入货币体系的是铁、锡、铜,那么这些金属就因价值较低而充任"辅币"以和价值较高的作为"货币"的铜钱相权。唐中叶以后货币体系重建尝试的演变发展,就是这样运动的。

  严格说,长期以来,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并没有完全离开货币行列,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金银的货币职能记载。这里所说的黄金退出货币行列,是指从数量上说黄金已起不了曾经起过的在货币体系中"货币"的作用了。到唐代,在较长时期里,法令没有承认金银的货币地位,直到"钱荒"已较严重的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诏书中还有:"银者无益于生人" 〔28〕的字样。但是,政权的力量并不能完全控制经济,控制贷币。就象不能阻止绢帛退出货币行列还原为普通商品一样,政府法令也没有能够阻止金银进入货币行列发挥货币职能。"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在唐、五代、宋时期的一些场合表现为货币贮藏和支付手段,而且时间越往后推移这种情况越多。贵金属金银以十足货币的身份加入货币体系,〔29〕因其价值较高而作为"货币"以和作为"辅币"的铜钱相权。

  除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加入货币体系和辅币铜钱相权以外,还有价值低于铜的其他金属,如铁、锡、铅加入货币体系和铜钱相权。铁加入货币行列较早,南朝萧梁时就铸行过铁钱。〔30〕唐代魏博镇管内亦铸行过铁钱。〔31〕锡钱亦在唐朝前期出现过。〔32〕两税法后,随着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增加,社会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货币行列中的铁锡铜钱也增多了,是时,经济较繁荣的"江淮多铅锡钱",河东一带也有锡钱出现。〔33〕据两唐书食货志所载,唐政府曾用严刑峻法禁止铅锡钱的铸造和流通,但收效并不明显。到五代十国,割据者们为解决管内货币不足的问题,不但不禁止铁、锡、铅钱的流通,反而由官方铸造发行。楚王马殷曾铸行铅、锡、铁钱,其中铅钱十文当铜钱一文,锡钱则一百文当铜钱一文。〔34〕割据闽的王审知父子也大量铸行铅、铁钱〔35〕南汉铸铜、铁、铅钱,其中铅钱十文当铜钱一文。〔36〕南唐铸行铜、铁钱,开始铜铁钱等价并行流通,结果不久铜钱就被铁钱逐出国境,于是南唐政府正式规定铜钱一文当铁钱十文,货币从而得到稳定。〔37〕后蜀政权也铸行铁钱,与铜钱兼行。〔38〕从史实可以看出,加入货币行列的铁锡铅钱和铜钱的比价一般是十文或一百文比一,铁锡铅钱是"轻币",起"辅币"作用,铜钱则相对较重,成为"货币"。价值较高的金属铜钱和价值较低的铁锡铅钱构成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以铜钱为基点,货币体系的重建就这样向两边展开了。但是到了北宋,稳定的货币体系仍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其原因是数量问题。建立货币体系,需要适当的金属供给量,对于贵金属金银来说,唐中叶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其数量失之于少,对于贱金属铁锡铅来说其供给数量始终失之于多。唐中叶以后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大货币供应量,但贵金属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因数量下降而退出货币体系的黄金自不必道,东汉以后的史实说明了这一点。拿白银来说,唐宪宗元和初每年银矿课额仅为一万二千两,到宣宗时因银治有所恢复,课额较元和初翻了一番多,但也仅为二万五千两。〔39〕"货币天然是金银",如果贵金属金银有足够的适当的供应量,稳定的由贵金属金银和贱金属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只是因为金银数量不足,这种合理的稳定的货币体系无法建立起来。铜并非贵金属,但和铁锡铅相比,还是算价值较高的,中国自古就有"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犬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斫,试诸壤土。"〔40〕的说法,"美金"指铜,"恶金"指铁,这里的美恶标准也包括了价值高低,作为"恶金"的铁被直接用于农业劳动,每一个农业家庭都用得上,用得起,数量是相当大的。把每一个农业家庭都用得起的铁以很细小的形状加入货币行列,其供应数量必然远远大于铜,铅锡的价值在古代也低于铜。就内部结构说,价值较低的金属铁、锡、铅成为"辅币",价值较高的金属铜成为"货币",二者彼此相权,共同构成货币体系,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存在一个和商品的比价问题,币轻而物重,币重而物轻,和货币体系外部的商品比,铁锡铅钱的比价就相当低了。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大困难。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铁锡铅钱由官府发行,流通界低值贱金属辅币骤增,本来铜钱主要就是用于小额交易的,涌入流通界价值远低于铜的铁、锡、铅等低值贱金属铸币已没有更细碎的交换与之相适宜,于是在实际流通交换中就出现了交换媒介过多过重,不便携带的局面。如在宋代主要铁钱区四川:"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41〕如果宋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经济,控制交换媒介,供给数量大的铁锡铅钱还是可以被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上,这些低值贱金属就能够在货币体系中起到辅币作用,有效地用于日常小额细碎交易,北宋政府把川蜀划为铁钱区就有这样的用意。但事实上政府并不能完全左右货币,拿川蜀铁钱区来说,铜钱总是冲破封锁进入四川和铁钱相权,川蜀一带铁钱和铜钱的比价一般维持在一比十左右,铁钱的购买力总是很低,不得不用大数量完成交换,一匹罗的交易并不算大,却需用到两万枚铁钱,重达一百三十斤,〔42〕这怎么说也是不方便的。这样,由于铁锡铅钱供给量过大,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时比价太低,理论上能够成立的铜钱和铁锡铅钱相权构成的货币体系实际上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后货币时代:炫耀通缩的时代

  • 下一篇文章: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股指期货的监管属性
  • ››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2)
  • ››券商迎接中国股指期货的前瞻研究
  • ››关于发展我国股票指数期货的探讨
  • ››期权机制有效支撑成长型企业
  • ››股票期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利用信托制度实施股票期权计划
  • ››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新经济公司
  • ››谨慎选择三种期权计划
  • ››上市公司期权制度设计
  •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
  • ››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100句
  • ››中国古代诗歌故事
  •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