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输入,保证了货币的投放量,明中叶以后的货币体系波动很小。明末清初曾出现过"银荒"。"银荒"出现的原因明清各有不同,明末的主要因素是"三饷"等加派均以银计,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对白银的需求,白银所受压力骤然增大,价格从而上升;清初的主要因素则是实行海禁使白银输入剧减,这也导致银价的上升。明末清初的具体情况使得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出现一些波动。康熙中叶以后,随着经济和财政的好转,特别是随着海禁解除,国外白银重新大量流入中国,"银荒"消失,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又稳定了下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纸币,清入关初曾发行过纸币,但随着军事行动大致停止,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停止了纸币发行,并吸取前代教训,在以后的近二百年中坚持不发行纸币的政策。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侍讲学士蔡之定因奏请行楮钞而获罪;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吴县诸生王鎏著《钞币刍言》,主张行钞,虽轰动一时,但仍未实行。直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因镇压太平军的需要,方才发行纸币,但仅维持了十年便因局势的变化而废止了。清朝之所以能把行之多年的纸币废而不用,其货币方面的原因是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已经建立并正常运转,纸币已无存在的必要。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明中叶以后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建立后纸币实际上就已经不起交换媒介作用了,只不过明朝把大明宝钞作为祖制保存了下来,清朝不受此约束,故能干净利落地废止了纸币。除跨入近代受欧美币制影响外,清朝的货币体系由贵金属白银和铜铸币构成。
由贵金属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符合货币规律,从而能够长期稳定。清朝的货币较之前几朝较少波动,稳定得多,这一情况,成为清代政局的稳定因素之一。
结语
马端临曾对元朝以前的货币及货币体系作过概括:"生民所资,曰衣与食,物之无关于衣食而实适于用者,曰珠玉五金。先王以为衣食之具末足以周民用也,于是以适用之物作为货币以权之。故上古之世,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然珠玉黄金,为世难得之货,至若权轻重通贫富而可以通行者,惟铜而已,故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然古者俗朴而用简,故钱有余;后世俗侈而用糜,故钱不足。于是钱之直日轻,钱之数日多。数多而直轻,则其致远也难。自唐以来,始创为飞券、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赍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引以取钱,而非以券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夫珠玉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是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于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有用矣。"〔65〕马端临谈到上古之世由珠玉、黄金、刀布构成的货币体系,也谈到了由于珠玉黄金"为世难得之货",数量太少,使得铜钱长期在交换媒介中唱独角戏,这就是货币体系的破坏。对于后来纸币加入货币行列马端临是反对的,他虽然认识到"五金"都可制币,但仍主张以"可贵而适用者制币而通行",也就是要建立结构正常的货币体系。马端临的见解是正确的,虽然他未及见明中叶后形成的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
自春秋战国至明清,货币体系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漫长时期的两头,都存在完整的货币体系,即由黄金和铜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这两种货币体系的结构是正常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自魏晋至明中叶的十二个多世纪中,货币发生极大的动荡。从货币体系角度入手,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背景的变化,可以在二千余年货币的动荡、变化和恢复稳定中理出一条线索,有利于中国货币史的研究。 注释:
〔1〕〔2〕〔3〕〔4〕〔5〕〔6〕〔8〕〔10〕〔50〕〔5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4页、第98页、第99页、第101页、第102页、第103页、第111页、第153页。
〔7〕〔9〕〔18〕〔29〕参见拙文《对马克思货币职能观的探讨》载《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1〕〔40〕《国语》:《周语》、《齐语》
〔12〕〔13〕〔14〕〔15〕《管子》:《山至数》、《轻重甲》、《国蓄》、《轻重乙》
〔16〕〔17〕《史记·平淮书》
〔19〕《宋书·周朗传》
〔20〕〔21〕〔28〕《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
〔22〕《困学纪闻》卷十六
〔23〕《通典》卷二《食货·田制下》
〔24〕〔25〕〔26〕〔27〕李埏:《再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载《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0〕《隋书·食货志》
〔31〕《天工开物》
〔32〕《旧唐书,食货志上》
〔33〕〔39〕〔43〕《新唐书·食货志四》
〔34〕《十国春秋》·《楚武穆王世家》
〔35〕《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景宗本纪》、《天德帝本纪》
〔36〕《十国春秋》·《南汉高祖本纪》
〔37〕《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38〕《十国春秋》·《后蜀后主本纪》
〔41〕《宋朝事实》卷十五张若谷、薛田语
〔42〕《宋史·食货志下二》
〔44〕明·曹学铨:《蜀中广论》卷六十七《六物记》第九《交子》
〔45〕《宋史·食货志下三》
〔46〕〔49〕《明史·食货志五》
〔47〕参见《续文献通考》卷十一《钱币·明·钱》
〔48〕《元史·食货志一》
〔52〕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四《官会折阅》
〔53〕《元史·刘宣传》
〔54〕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铜楮之币下》
〔55〕〔65〕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56〕《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一
〔57〕关于白银积累问题,参看拙文《宋金时期白银的生产和使用》(载《宋代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58〕〔59〕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704页、第711页
〔60〕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银》
〔61〕《明史·食货志五坑冶》
〔62〕(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一章《旧的对华贸易》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3〕〔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七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