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明,历朝历代的各种纸币制度无一例外地在膨胀中崩溃,钱钞构成的货币体系也随之瓦解。这种情况,给这一段时期的货币流通带来新的波动。
马克思指出:"在(纸币这种)价值符号的流通中,实际货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反着表现出来了,颠倒过来了。金因为有价值才流通,而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流通的金量决定于金自己的价值,而纸票的价值却决定于流通的纸票的数量。"〔51〕在掌掘纸币发行权的政府把纸币发行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和市场需要相适应的量上时,纸币价值是稳定的,由钱钞构成的货币体系从而能够存在下去。历史上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如南宋孝宗至宁宗的数十年间,会子价格大体保持稳定;〔52〕元中统钞初发行时的近二十年"钞法无少低昂"。〔53〕但这种情况毕竟太少。"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54〕由于纸币相对没有价值,"以无用为有用",〔55〕超量发行是解决短期财政危机立竿见影的有效方法。总的说来,纸币是无法按市场实际需要量发行的,纸币因膨胀而崩溃在所难免。如果说北宋和西夏的战争是四川交子膨胀的原因之一;蒙古骑兵南下促使金交钞、南宋会子迅速崩溃:而执政不得人是元代纸币制度短期内瓦解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大明宝钞制度则是在明初相对平静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环境中因纸币膨胀而很快解体。实践证明,新的,由纸币以贵金属价值符号身份充任"货币"以和铜铁等贱金属"辅币"构成的货币体系无法长期稳定,常因纸币的瓦解崩溃而解体,货币体系的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解决。
但在自宋代纸币产生至明中叶开银禁的四百多年中,纸币毕竟作为大数额贱金属铸币以及贵金属的代表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压力。当然,纸币带来了新的波动.形成对政治、经济、社会的新的冲击。纸币是金属货币的象征和代用品,从纸币名称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其与金属的关系。纸币唐代称"飞钱",北宋称"交子"、"川引",南宋称"关子"、"会子",金始用"交钞"之名,元代省"交"用"钞",明因之,"钞"字最终成为纸币的定称,沿袭至今。"钞"字原只有掠夺和誊写的含义,用作货币名自纸币始,而且成为专门用字,原有的掠夺、誊写之义渐渐湮灭。从"钞"字的结构看,从"金"从"少",形象地表明,因"金"过"少",纸币才代表金属加入货币行列。
经过由宋至明的四百多年实践,稳定的货币体系没有形成,一旦纸币膨胀,由纸币和贱金属铸币构成的货币体系便告瓦解,并给货币本身和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波动。然而商品经济仍在发展,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日益增加,货币受到的需求压力有增无减,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客观要求依然存在。到了明代,一些情况起了变化。
八、货币体系重新建立
在自北宋至明中叶的约四百年中,纸币以金属货币代用品的身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压力,但是纸币相对没有价值的天然缺陷造成了货币新的波动。金、南宋、元的灭亡都伴随着纸币的最后崩溃,纸币恶性膨胀成为这些朝代垮台的促进因素之一。事实证明,纸币并不是构成货币体系的合适币材。
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贵金属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其在货币行列中的地位终于稳定住了。这样一来,黄金退出后造成的应由贵金属充任的货币体系缺环终于由贵金属白银填补上了。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开始时间,一般定为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这一年明政府解除银禁,并将南畿、浙江等地田赋折征银两。实际上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只不过是在法令上承认了民间"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56〕的现实。但是应当看到,明初白银生产并没有突出的增长,国外白银的输入也还少,白银之所以能够在正统年间正式成为主要货币,主要原因在于经过长期积累,社会中白银数量已达到和社会经济的需要相适应的规模,〔57〕这一事实导致明初大明宝钞的大幅度贬值,另一原因则是明初铸钱的极度不足,其中宣德以后的五十年里完全没有铸钱。明初两种主要货币既然已难以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百姓才不得不冒犯禁之险用银,白银遂成为主要货币,贵贱货物均用之。山于明初没有很充足的白银在市场上流通,所以银价颇高。据彭信威教授考证,以米价为参照,明代十六个年号中,(泰昌仅一月余,未计入)银价最高就是弛用银之禁的正统年问。〔58〕以绢价为参照,明代白银购买力最高是十五世纪前半,也就是正统前后〔59〕。以后随着国内银产量的增加,海外白银的大量输入,特别是白银的不断积累,白银才算最后解决了数量问题, 银价也随之回落。
我国银产量原来并不丰富,到了明代,这一情况有一定好转。明初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政府的矿冶收入只有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两,四十年后的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达到了三十二万零二百九十七两,〔60〕增幅不小,绝对量却不能说很大。云南等地的开发是明代白银生产增加的重要因素,如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云南银课额为十万两有余,占该年全国银产课额的一半以上。〔61〕明政府对白银生产的控制管理不是很有效的,很多地方的银产无法用银课来衡量,"奸民"生产的白银当不在少数,从明代抗矿税斗争力各朝之冠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明政府管理控制不到的矿山所生产的白银最终还是进入流通,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白银数量。国内产量的上升和社会中积累量的增长是明代流通领域白银增加的首要原因,占第二位的原因就得算海外输入量的迅速增长了,这一点跟世界形势有关。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随着美洲丰富矿产的开发,大量金银到了欧洲人手里,其中一部分辗转运到东方,在换货贸易中为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世界货币流人中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占有出超优势,如东印度公司的英国船只第一次来中国的收获是"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62〕据彭信威教授估计,仅马尼拉一地,自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开港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大概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63〕大量白银流人中国,加上国内产量上升,积累量增加,流通中白银数量持续上升,使得以米、绢、布、金、铜、铜钱为参照的银价自正统后呈下降之势,〔64〕尽管明代持续发展的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
"货币天然是金银",和黄金一样,白银是合适的贵金属币材。自两税法后,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货币所受到的需求压力不断加强。深入看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货币体系中不可少的"货币"上,这应由价值较高的贵金属充任。货币体系需要建立,但最适合的贵金属币材即金银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远远不足。货币受到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大,使得货币本身长期波动。在需求压力的驱使下,铁、锡、铅钱以及纸币一一登台,试图和稳定的铜钱一道构成新的货币体系,但这些不正常的货币体系结构总不能长期稳定。到了明代,贵金属白银解决了数量问题,明初铜钱铸造量小的情况也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恢复铸造起得以改变。这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与两税法后曾经出现过的几种货币体系,即铜钱和铁、锡、铅钱,纸币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结构相比,这种由价值较高的贵金属白银和价值较低的贱金属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结构是正常的,从而在货币运动中要稳定得多,便利得多。主要用于大额交易的白银和主要用于小额交易的铜钱遂成为明中叶以后及清代的基本货币。
明清两朝商品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情况保持了商品经济的上升势头。由于海外白银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