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      ★★★ 【字体: 】  
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34   点击数:[]    

灾害的缘故,造成大量人口游离在农业生产之外,先后出现严重的流民、游民问题,从汉代至清代历久不衰,也是政治家注意的事情。

流民的产生是由于土地分配的不合理,政治上的混乱,重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大的战争,使得农民被迫离乡背井,流浪他方,但是只要战争结,灾害过后,政治走上轨道,缓解土地集中的程度,流民就会返回家园,或就地着籍,重新安定下来。不过,造成农民流移的因素反复出现,所以流民在历史上始终不断。比起流民问题的严重性来,游民问题就更突出了。历史进展到宋代,特别是明清时代,佃农增多,她们与佣工都向平民化方向迈进,与此相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起了某种变化,雇工经营较多地出现,地租方式除了传统的实物租,货币地租被采用的增多,经营方式和地租方式的这类变化,是农业经济结构由传统向新方向转变的开始,它使农业生产为出卖而生产的成份增加,与商品经济联系比过去密切,为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总体上说,社会经济结构的某种变化,使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富余劳力,多余的劳力,游离在农业生产之外,他们因是平民,可以离乡,正好适合城镇商业和手工业的劳力需要,于是有少量的农民变成工商业从业人员,但是它们接受能力极其有限,还令一部分劳动力无处安置,成为游民。所以游民是农业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的产物,当时社会还无法容纳她们,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注释:

[1]  《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一期。

[3]  《中华文史谕丛》第三辑。

[4]  南开大学历史系等编:《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同4。

[6]  吴廷璆等编:《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7]  收入《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8]  诸说见《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第12篇之2《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中的分歧》,齐鲁书社1983年版。

[9]  《诗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3页。

[10]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校本,第一册第245页;以下所引“24史”资料,皆据中华书局标校本,不再一一注出。

[11]  陆贽:《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论兼并之家私敛重于公税》,上海会文堂印本。

[12]  《潜阳琅玡王氏三修宗谱》卷1《家箴》。

[13]  《洪氏宗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14]  《汉书》卷72《贡禹传》,第10册第3070页。

[15]  《汉书》卷72《鲍宣传》,第10册第3089页。

[16]  参阅《莱芜集》,第378页;本节有数处参考该书写作,下不再注明。

[17]  《汉书》卷99小《王莽傅》,第12册第4111页;第24卷上《食货志》,第4册第1144页。

[18]  《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4册第1144页。

[19]  《金史》卷47《食货志》,第4册第1045页。

[20]  《皇朝经世文编》卷35孙嘉淦:《八旗公产疏》,道光刊本。

[21]  《清实録·世祖实録》,顺治二年二月丁丑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三册第129页。

[22]  《皇清奏议》卷2卫周胤:《请呈治平三大要》,1936年罗振玉刻本。

[23]  《明史》卷77《食货志》,第7册第1888页—第1889页。

[24]  《明经世文编》卷88林俊:《传术敕谕查勘畿内田地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一册第791页。

[25]  《金史》卷47《食货志》,第4册第1045页。

[26]  《宋史》卷468《杨戬傅》,第39册第13664页。

[27]  《宋史》卷474《贾似道传》,第39册第13782页。

[28]  刘基:《诚意们文集》卷6《前江淮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第1225册第222页。

[29]  《明史》卷77《食货志》,第7册第1879页。

[30]  张方平:《乐全集》卷6《论率钱募役事》,台湾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本第1104册第276页。

[31]  《明史》卷77《食货志》,第4册第1881页。

[32]  《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1册第14页;卷16《任峻传》第2册第489~第490页。

[33]  《新唐书》卷57《食货志》,第5册第1393页。

[34]  杜佑:《通典》卷2《食货·田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35]  《梁书》卷17《太宗王皇后传》,第1册第159页。

[36]  《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第6册第5928页。

[37]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卷69,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册第6348页。

[38]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卷94。

[39]  参阅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清代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三联书店1961年版。又,拙文《清代的押租制与租佃关系的局部变化》(载《南开学报》1980年第1期)亦有所论述。

[40]  《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4册第1117页。

[41]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0页。

[42]  《十三经注疏》本,下册第2417页。

[43]  《唐六典》卷3《户部尚书》,广池千九郎训点,广池学园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 下一篇文章:树立现代化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经营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古代农民的构成及其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
  • ››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100句
  • ››中国古代诗歌故事
  •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