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上一页  [1] [2] 


Tags:


   ○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 【字体: 】  
○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8:59:56   点击数:[]    

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其次,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此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即科教兴国的基础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必须先投资于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中国已进入21世纪,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我们国家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目前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数量。199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 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 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四.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总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坚持办;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教育人民。





参考书目:

陈剑.1988.《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谊.1998.《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

《人民日报》网络版资料1 9 9 8. 1 0. 1 8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 下一篇文章:○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论中国当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
  • ››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文关怀——...
  • ››论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关联因素分...
  • ››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 ››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
  • ››论中国超经济外汇储备的调整 鲁国强...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境界观教育 田学...
  •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互动
  • ››论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与城乡对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