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例2:调查对象B,调查时点上的信息是:年龄为18岁,男性,未婚,1999年时发生了省际迁移,教育水平为高中毕业,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调查时点法的不当之处在于忽略了变量属性随时间的改变,局部倒推法对这一缺点进行了局部的修正,同时作出一个隐含的假定,即研究的时间范围不是以单独一年界定的。该方法考察的是多年内的迁移行为,但设定的参照群体却是调查时点上未迁移的人群。全面倒推法进一步将迁移考察的时间限定在单独一年内,考察的是一年内具有迁移风险的人群。当把连续多年的数据放到一起时,则是一个多年加权平均的迁移风险研究。因此,前两种方法中样本量不变,全面倒推法下样本量会随着研究年份的增加而倍增。
    
    四、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对分析变量的说明
    因变量是省际迁移:在研究范围内发生省际迁移为1,未发生为0。年龄:分为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岁及以上。45岁及以上为参照组。性别:女性为1,男性为0。受教育年限:按连续变量处理,设定文盲为0年,半文盲为1年,小学毕业为6年,初中毕业为9年,高中毕业为12年,中专毕业为13年,大专毕业为15年,大学毕业为16年,研究生毕业为19年。当然,各种受教育程度还存在着毕业与在校、辍学等状态的区分,为了简化,本文不再细分。婚姻状态:未婚为1,曾婚为0。曾婚指有过婚姻经历的人,与未婚者对应。
    (二)描述性分析与方法比较
    在前面设定的方法下,得到了所要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态方面的描述性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样本量方面调查时点法和局部倒推法相同,全面倒推法是前两种方法的3倍,但3种方法下迁移者的数量没有变化。
    1.年龄②。年龄是影响迁移决策的重要时变性变量。调查时点法下,对包括迁移者和非迁移者的样本全体而言,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9.67岁。而局部倒推法由于将迁移者的年龄倒推回到迁移发生年年初时的年龄,其平均年龄下降到39.65岁。对迁移者的平均年龄来说,这两种方法得到的迁移者平均年龄也不一致,局部倒推法下平均年龄为26.77岁,略低于调查时点法的27.51岁,更是远低于整个分析样本的平均年龄39.67岁,差值为12.9岁。这印证了迁移的年龄选择性,而且局部倒推法处理后迁移人口的年龄进一步下降了。在全面倒推法下,得到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8.67岁。这与局部倒推法的结果一致,说明我们的数据处理是正确的。比较分析表明说明两点:(1)迁移人口具有明显的年龄选择性,年轻人更容易迁移,(2)但全面倒推法能更准确地把握年龄与迁移行为之间的关系。
    2.性别。性别是唯一不随时间改变的变量,3种处理方法下结果一致。数据表明,样本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但迁移者中女性的比例要低近4个百分点。可见,女性的迁移风险总体上要略低于男性,即迁移的性别选择偏向于男性。
    


    3.受教育年限。3种方法下,样本全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29年、7.827年和7.794年,迁移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则分别为9.216年、9.146年和9.146年,数值依次降低或不变。局部倒推法使全体样本、迁移者的受教育年限降低了,与迁移实际发生时的真实受教育水平更加贴近。全面倒推法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被“摊薄”,全体样本的均值下降,迁移者的均值下降(这与局部倒推法相同)。
    4.婚姻状态。在3种方法下,样本全体的未婚比例略有不同,分别为20.38%、20.43%、21.65%,迁移者的未婚比例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分别为46.78%、48.46%、48.46%。在局部倒推法下,未婚者的比例提高了,因为已婚者被倒推还原成了未婚。全面倒推法下,样本中未迁移者的婚姻状态也进行了逐年的修正,因此,未婚比

[1] [2]  下一页


Tags: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择性的影响      ★★★ 【字体: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择性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4 19:43:1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唐家龙,南开大学人口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迁移者的个体特征会对迁移的决策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由于迁移涉及迁移者在至少两个时点和两个地点上的变动,使得迁移研究变得更为复杂。因为研究对象的部分特征(年龄、婚姻状态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忽略这种时变性因素容易在方法论上出现谬误,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国内学者对此已有关注,一些文献也指出应当注意时变性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例如,段成荣(2000)指出,在国内研究迁移决定因素的文献中,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调查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研究人口迁移行为。他认为,这种处理忽略了时变性变量带来的“同时性偏差”,有时会导致变量之间的虚假关系。而正确处理同时性偏差,将有助于消除这种虚假关系,同时还能够增强统计模型的解释力度。
    从国内研究来说,忽略时变性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研究资料多为截面数据,较少有调查对迁移者进行连续的长期追踪,从而忽略时变性因素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在数据资料具备消除时变性特征影响的结构时,应当进行有关的数据处理,以充分反映迁移发生时被调查对象的真实特性。目前来看,1987年全国人口调查、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数据)中的迁移数据就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反映出被调查者发生迁移的时点和时变性特征。
    本文利用“五普”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与模型分析结果的比较,希望明确迁移选择性与时变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
    二、资料来源
    本文利用“五普”0.95‰的微观数据来进行分析,其中蕴涵了本研究所需要的必要信息。由于“五普”0.95‰的样本量非常大,为此笔者对其进行了10%的随机抽样,得到初步的样本量为118 324个。为了讨论的方便,在本研究中将主要对1998~2000年间15岁及以上人口发生的省际迁移行为进行分析,对在1998年前发生的跨省迁移行为将不视为迁移。同时,本文将只关注影响跨省迁移决策的4种个人因素,即年龄、性别、婚姻和教育水平,其中只有性别是非时变性变量,并在样本中进一步剔除了年龄在15岁以下的人口,最终用于分析的样本量为90 686个。
    三、迁移数据中时变性因素的处理方法
    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处理截面迁移数据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主要就3种方法进行探讨。第一种方法可以称为调查时点法。这是国内迁移研究文献中使用较多的办法,即按被调查者在调查时点的信息来确定变量的值。第二种方法可以称为局部倒推法,仅仅将发生迁移行为的人还原到迁移发生时的状态,利用调查数据中的有关信息来倒推迁移者在迁移发生时的属性。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的人口经济特征。段成荣(2000)采用了这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可以称为全面倒推法。这是由Ma等(1997)提出来的人年分解方法①。这种方法与段成荣所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1)全面倒推法不仅将迁移者随时间而改变的人口经济特征恢复到迁移时点,还将未迁移者随时间而改变的人口经济特征倒推到迁移发生年之初。(2)人年分解方法以年为分割界面,将每个人的信息分年倒推到每年初的状态,从而使每个观测值在每个研究年份形成一套新的截面数据资料,样本量以研究年数为基数增加,形成一套合成的人口数据。郭志刚(1999)在分析省际迁移的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实例中也提到了类似的人年数据组处理方法,但他的方法对数据结构的要求与“五普”资料不完全相同。
    下面以两个具体的观察值为例,更直观地展示3种数据处理方法。
    例1:调查对象A,在调查时点上的信息是:年龄为30岁,男性,1999年结婚,1998年时发生了省际迁移,教育水平为研究生毕业,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分析

  • 下一篇文章: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策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择性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择性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