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成为我国面对的重要人口难题。到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6.5,而农村为118.1,且这种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联合国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0~4岁人口组的性别比高达120.2,居全球之首。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行动和措施,但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8.88,与正常值104~107仍有严重的偏离。江西省作为出生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之一,出生性别比问题也已引起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学界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人类学、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等多学科角度,致力于探讨农民生育行为解释和对策探讨,形成了六个主要的解释范式,即生产方式论、技术论、文化论、政策论、制度论和综合论;在对策研究上,则各执一方,对策中技术层面体现出治标不治本,而宏观层面如城市(镇)化方式还多处于理论论证阶段。由于导致中国男孩偏好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使用传统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其局限性。本文以江西省YJ县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试以分析纯女户家庭的需求为介入点,以家庭为分析单位,以建立纯女户家庭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标,促进社会性别的协调。
二、农村纯女户需求分析
纯女户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现的特有名词,农村纯女户指的是那些只生了女儿的农村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类型,在社会上处于更边缘化的地位,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感受到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压力更大。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难,需要不同类型与性质的支持。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的分类,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和工具性支持两类。农村纯女户家庭的需求与其家庭生命周期息息相关。在中年之前,主要表现为尊重性情感需要;晚年主要表现为医疗、照顾等工具性和陪伴情感性需要,其中工具性需要占主导。本文就访谈资料分析探讨城乡结合部地区纯女户家庭的需求状况。
1.工具性需要
工具性需要是农村纯女户在未来需要获得的最基本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资源的获得,日常生活的帮助和家庭危机时的介入,患病时的照顾,以及对丧事的料理。对于家境殷实的,还存在着家庭财产的继承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工具性需要特别是其中的“经济需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夫妇“多生、早生、生男孩”的根本动力,也是制约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建立了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大减少计划生育工作的阻力。控制人口增长,最佳选择只能是在抓好计划生育的同时抓好计划养老,这样才能使人口控制的社会需求和获取保障的农民个人需求统一起来,计划生育的国策才能在获得群众理解的基础上顺利推行。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且低水平,日常照顾和养老需要仍然以家庭为主,这也是农民“养儿防老”的工具性需要。但对于农村纯女户家庭来讲,女儿虽然在法律上对其父母有赡养责任,但在农村,女儿多被认为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指望不上养老,虽然常被称作是“母亲贴心的小棉袄”,但由于已经出嫁,所以照顾能力却非常有限。也有些村民对女儿养老不太确信,因此对于农村纯女户来讲,没有儿子做养老的最后保障,心里总是不踏实,所以,养老的需求较为强烈。
此外,男孩也有较大的经济效用,有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纯女户由于“父母都有一些疾病,劳动能力不很强。在农村没有劳动力,挣钱就会差一些”,劳动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纯女户较贫困。对此研究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2.社会尊重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育行为尤其是生育性别工具性需要的重要性正在削弱,而情感性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广东省和江浙等发达地区一些夫妇的生育性别选择动力可能更多的不是因为工具性的需要,而主要是社会需要和自我精神满足的需要,通过生育行为得到情感与支持。
维护家庭声望、名声是养儿的重要社会价值。中国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导致不同性别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价值。男孩可以维持长期的家庭地位,其父母也可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这是女儿无法替代的。因无儿子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没有好名声,无法维护和增加其家庭/家族在本村落中的地位和威望,深知使家庭或家族“无后”而遭人耻笑,而无儿户的家庭也会在同族或同村被视为另类家庭,无权参与宗族的一些主要活动等等,从而逐渐被同族冷落,交往中无形中感觉低人一等,其交往范围逐渐缩小,并逐渐脱离正常的交往圈,甚至无法在本村立足。一些纯女户甚至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有意地避开本村熟人的聚集地,这无形中给纯女户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经常感觉无助,甚至自怨自艾,并在心理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对他人反应更加敏感,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虽然村委会和县镇领导在政策上有些优惠支持,但是,物质关怀总是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对女孩实施“心灵关爱”,尤其是山区女孩需要更多的关爱。在实际工作部门中,如民政部门考虑到“主要是因为心理上受到歧视”也会在操作层面对纯女户家庭给予优先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