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二、“拉拉”群体中的关系结构
    笔者曾深入“拉拉”群体中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拉拉”圈子内有自然约定的规矩。偏男性化、行为主动的一方称为“T”;表现女性化、更柔美的一方称为“P”。“T”的打扮趋于中性化,举止偏男性化,社会对她们的认同感差。“P”在人群中不易看出,隐藏得更深一些。“P”中有的也是双性恋者,她们可能对自己的“性取向”认同感并不很强烈。目前中国“拉拉”群体中的纯“T”并不多,纯“P”也不多,更多的是TP不分型。纯“T”的存在对于颠覆性别本质主义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她们似乎先天就喜欢女人。纯“P”的身份具有极大的可疑性,她们大多是双性恋,由于感情受挫、婚姻破裂,或性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转向“拉拉”群体寻找慰藉。TP不分的身份具有更大的弹性和模糊性,而如今年轻的“拉拉”中此种恋爱模式居多。一旦她们与异性进入感情或婚姻,则大部分就会终止同性恋关系。
    三、“拉拉”关系结构中的性别意识压迫
    “拉拉”关系结构中的性别意识压迫主要是指纯“T”——纯“P”关系或纯“T”——TP不分关系,而TP不分——TP不分关系中的性别意识压迫不明显。
    纯T的心理特质的形成有先天的生理原因,也是后天的环境使然。比开明的男性的思想更为保守与顽固,纯T不但渴望男人的种种特权,还将男权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规制发扬光大。她们完全将男性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原则和行为准则,甚至比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们不但对“女朋友”的着装有要求,对其性别特色也有要求:穿着必须女性化,最好妩媚,有女人味;举止必须幽雅温柔,母性十足。纯T言谈举止可以轻浮,可以与其他的P调笑、拥抱,但是对“老婆”却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和贞操观念。
    纯T的这种心理及行为大致有两个成因:1、无论是先天型还是生成型,纯T都已经完全将男权社会的恶习内化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而“拉圈”里纯T们的互相攀比强化了这种身份认同感,“拉圈”实际上成为让这种诟病繁殖的温床;2、纯T自己受到了太多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她们想要反抗这一压迫机制,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发泄渠道,即转嫁精神压迫。她们把自己在男权社会受到的委屈、不平和歧视原封不动地运用于P的身上,从而在相对于自己更弱势的人身上找到某种平衡。在此种意义上,纯T无疑充当了男权社会的帮凶。纯T的这种心理补偿行为其实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压迫的明证,而这种压迫的执行人由女人自己而不是男人来充当,无疑更有警示作用。
    纯T一般不接受T-T恋,其性行为方式也很奇特:她们拒绝“互动”,不允许P触摸她们的身体。她们会为丰满而恼怒,如同她们因缺少阳具而感到羞耻一样。这种心理充分应验了弗洛伊德的“阳具妒忌论”(以男性为价值尺度,把女性界定为因为缺少男性生殖器而时常感到自卑、嫉妒的人)。隐藏在纯T的行为方式的独特性背后的,是纯T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的一种性别意识压迫,而这种压迫不是男性带给女性的,而是受到男权意识同化的女性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四、“拉拉”的“身体消费”与“欲望游戏&r

[1] [2]  下一页


Tags: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迁分析      ★★★ 【字体: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迁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4 19:43:1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杨慧,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8)01-0049-04
    女同性恋群体一般将自己称为“拉拉”,乃英文Lesbian的中译文。这个群体隐藏在社会某个不易被发现的角落,自己饮泣着伤痛,放纵着欲望。“拉拉”将自己掩藏得很深,以避免来自社会的鄙视和压迫。这种畸形的生存环境使她们聚集在自己的圈子中寻求安慰。然而,这个圈子并非局外人想象的那样单纯、温暖。将自己在男权社会受到的压制、在家庭生活中受到的挫折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学会的放纵带进这个圈子的不同类型的女同性恋者,使得这个圈子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了异常复杂的态势。
    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界对这一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文化现象不屑一顾,即使是女性主义理论者,因为害怕被怀疑自己的“性取向”而对这一现象采取了回避的策略。然而,回避是软弱的表现,是对“秩序被颠覆”的恐惧,是对“多元”、“差异”的拒斥。况且,对这一问题的回避,是对后现代价值虚无性本身的回避,也取消了对人性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可能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以家庭的破裂为代价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灵魂的归属感似乎成反比。价值的相对论、情感的虚无主义以及对身体、欲望的重新肯定使女同性恋者的人数剧增。因此,女同性恋的问题决不是女人自己的问题,它是社会的晴雨表。
    一、女同性恋的概念界定
    Lesbian这个称谓来自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出生地Lesbos(列斯波岛)。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萨福是女同性恋者;二是她的一部分诗描述了女人之间的爱情。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被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故称“磨镜”。明、清的广东顺德也有许多蚕女不嫁,她们被称为“老姑婆”或“自梳女”。清末民初的上海有所谓“磨镜党”的组织,这是一个女同性恋的团体。
    一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女同性恋特指一种女性之间的性关系,并将其作为区别“异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标志。凯瑟琳·R·斯廷普森这样认为,“必须有欲望,并且至少有具体表现……这种肉欲使其与同情同性恋的政治态度及妇女间彼此喜欢、相互支持、分享知音感和幸福感的亲密友谊区别开来。”(P205)
    另一种态度以艾德里安娜·里奇为代表,她扩大了“女同性恋”这一概念的外延,以克服女同性恋主义(lesbianist)的狭隘性。她说:“女同性恋统一体是指一个贯穿每个妇女的生活、贯穿整个历史的女性生活范畴,而不是简单地指一名妇女有过或有意识地对另一个妇女有性欲望这一事实。如果我们扩展其含义,以包括更多形式的妇女之间和妇女内部的原有的强烈感情,如分享丰富的内心生活,联合起来反抗男性暴君,提供和接受物质支持和政治援助……那么我们就领悟了女性历史和女性心理的深邃含义。”(P29)
    然而,扩大化的“女同性恋”概念虽然化解了社会对女同性恋的反感和歧视,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它同时取消了女同性恋主义独立存在的可能性。于是,折衷的定义相应而生。莉莲·费德曼(Lillian Faderman)在《超越男人的爱: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妇女之间的浪漫友谊和爱情》(Surpassing the Love of Man: Romantic Friendship and Love between Wome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一书中指出:“‘女同性恋’描述了一种关系,这是一种两个女人之间保持强烈感情和爱恋的关系,其中可能或多或少有性关系,抑或根本没有性关系。共同的爱好使两位妇女花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起,并且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P206)这一定义使女同性恋不再局限于性关系的狭小范围,但也不至于取消了女同性恋的特殊性,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析

  • 下一篇文章: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及系统建设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迁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迁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