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重视人的境界观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儒、道、释分别有其独到的境界观和境界观教育的方法。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并存。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观教育,对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分析,要使传统境界观中的优秀遗产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境界观;境界观教育
一、传统儒家的境界观教育传统儒家崇尚的“克己博爱”的“仁”的道德境界观,重视的是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他人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克己的博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宋朝儒学大家张载主张“无意为善”,反对“有意为善”(《正蒙·中正篇》)。从《论语》到《中庸》、《大学》,传统儒家一直在推崇的就是提升人的内心的真诚无伪,养心慎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和动物相区别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君子与平民也是在这些点上加以区分的。因此,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这些基本道德价值的认同、追求。在中国儒家思想看来,人的境界观就是人类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一种道德境界,需要经过自我反思与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
儒家对于境界观的教育,达到它所追求的道德境界观,修身是其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论语》中有“吾日三省乎己”,要求学生反省、顿悟,陶冶情操,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尊师重教。“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七章》)儒家境界观的特点是强调自律,在自律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强调境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严格自律;强调要从自身做起,反躬自省,严于责已,宽以待人。这些思想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有借鉴作用。
二、传统道家的境界观教育
道家的无我境界是一种超然的、超脱的人生态度。
相比传统儒家追求的那种“仁”的道德意义境界,道家思想更是一种超越,超越道德和伦理的“自然”之境。道家境界的核心就是“道”,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境界观主张出世无为,对世俗功利义利持否定态度,强调道法自然,而不是仁义礼智,认为仁义礼智本质仍然是对利益的追求,义利皆不可求。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老子·德经》)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者,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主张生命应当“逍遥而游”,认为应该从人自身出发,重视生命和精神的价值,道法自然,没有过多奢求而违背道,克制自己,而不像儒家以宗法血亲为基础建构社会伦理规范为人生价值追求,是一种追求物我两忘的状态。
道家对于境界观的培养有别于儒家的强礼,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由“至柔”而“至坚”。不强求,也不横加干涉,没有过多的语言约束和指责,采取柔性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道德教育上,更多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主体性,对待道德教育采用情境和自由的模式。
相对于儒家境界观,道家的境界(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请您保留版权。)观是消极的、出世的,其言论由于玄虚而陷于疏无。道家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难得以实现,道家倡导无为之境,面对科技绝学去知,自然会被现当代社会所摒弃。但是道家那种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一种非功利境界的教育,对当代我们进行境界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有助于保证境界观教育的有效性。
三、传统佛家的境界观教育
佛家讲求的是“空无”的境界观。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与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产生了带有中国特点的佛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基点。
传统的佛家思想认为众生生来都是痛苦,更是有着著名的人生八苦之称,生老病死等常生态成为佛家理论问题指向,他们以引导人们脱离苦海为己任。佛家另一个重要思想境界就是宣扬一种轮回、一切皆空的境界,痛苦是本源,空无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一种选择之境。佛家认为,面对众苦,人们只有建立一种空无境界,觉悟到世界一切即虚无,就会转世轮回,达到涅槃。
佛家空无境界同道家无为境界有所相似,但佛家讲求的是一种彻底的空无,一种无欲无求的解脱式境界。信仰是佛家的主要境界观教育方式,佛家境界教育以“戒、定、慧”三学为主要内容,通过调整身心,养成良好习惯,达到肉体和精神的安定。“担水劈柴,无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心清净则佛”,“修佛即修心”(《坛经》)。
佛家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出世的境界观,它否定意义和价值,认为人生终极就是一种涅槃,这种境界观对于我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影响,是不足取的。但佛家境界观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依然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精神境界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佛家境界的修养注重对人的内心的陶冶,心灵的强大可以使我们减少外界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去追求自我境界的教育和提升。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佛家的境界观及其教育方法各具特质,又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当今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境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世英.境界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大国际关系学院,2006.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付长珍.宋儒境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