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尽管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建筑艺术的政治化无损于其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建筑艺术;政治化;宫殿建筑;都城规划
在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建筑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看成为一门艺术。建 筑是一门造型艺术、具象艺术、视觉艺术,这已经是目前学界公认的观点。然而,在中国古代,建 筑并未被看成是一门艺术,而是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表达方 式. 一 视建筑为艺术的观点源起于西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 (Vitruvius)就提出了建筑的三大原则“坚固、适用、美观”。[1](P16)在建筑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上,西方比较早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属性,虽然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包含较多的物质内容,因而处 于艺术发展系列的最低层次[2](P8),而罗杰·斯各拉顿也承认,建筑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形式”[2] (P9) ,但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 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当中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比如谢林、歌德、黑格尔、叔本华等,都 有关于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论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西方学者对建筑艺 术属性的肯定。7 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易经·系辞下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宫室”是中国古代对房屋的通称, 泛指建筑。这段话揭示了建筑产生于人类最初遮风避雨的居住需要,带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 特征。而这也是早期人类营造建筑的初衷. 关于建筑,墨子有一段名言:“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 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 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辞过》)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人类社会早期建筑 的物质功能。大概中国古代人对建筑的理解,总是首先从其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方面切入。对墨子的 这段名言,大多数人理解它是讨论“便生则止”的建筑节俭原则,实质上它更重要的内容在“宫墙 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句上。墨子一贯主张节用,认为营造宫室便生即可,反对铺张浪费, 而在这里却提出“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作为与“便生”相提并论的建筑原则。在中国古 代,“礼”的含义非常广泛,既是礼制、礼法,又是礼节、礼仪,而不管是作何种理解,“礼”所 具有的政治意义都是不容否定的。“男女之礼”是礼之大本,是一切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别 男女之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伦常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制定一切政治制度的伦理原则。墨子 把“别男女之礼”与“待雪霜雨露”相提并论,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营造原则,可见,古代中国人对 建筑的理解,政治功能与经济原则是相伴而生的,建筑被纳入政治领域. 《大戴礼记·朝事》云:“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 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 礼仪皆以五为节。三公之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 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规定中,“宫室”(即建筑)与“国家”、 “车旗”、“衣服”、“礼仪”,同属国家仪典的范围,其重要性是在宗法礼制的基础上被承认 的. 据佛莱彻尔的看法,“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但建筑是一种特殊 的艺术类型,与其他纯艺术不同,建筑一般都具有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受到材料、结构等物质条 件的限制,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建筑艺术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而 且,根据建筑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结合的紧密程度,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也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 低层级是“坚固、适用”。这是与物质性紧密相关的,建筑首先必须符合其物质功能,带给人安 全感与舒适感。中间层级是“美观、悦目”。这就“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在达到上一层 级的建筑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 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 美。” [3](P6) 这一层级注重建筑的外在形式,如维特鲁威所说:“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 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1](P16)最高层级是“赏心”。它“离物质性因素 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性质的环境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以达到渲染某种思想倾向性的效果。”[3](P6-7)进入到精神性的这一层 级,建筑艺术才能真正超越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范畴,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成 为艺术学和艺术美学的关注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就像维特鲁威所理 解的建筑原则,也是至“美观”即止. 从以上对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 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由于建 筑艺术被政治化、伦理化,所以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 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这不但无损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而且 客观上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778论文在线www.qiqi8.cn 二 维特鲁威对建筑学的分类有明确的说明:“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做日晷;制造 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另一则是建造私有 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第二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防御用 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 祇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 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1](P16)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公 共建筑物,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建筑:实用性建筑(防御功能亦属实用功能,因此防御 性建筑物亦可看作是实用性建筑物)和宗教性建筑。根据前述建筑艺术精神属性的三个层级,实用 性建筑因其与物质性的紧密相关程度而处于精神属性的较低层级,而宗教性建筑则可以看作是处于 建筑艺术的最高层级的,因此,宗教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重心,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占主导地 位. 而必须承认,“与西方相比,中国宫殿建筑在艺术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不少艺术史家说, 西方建筑是以教堂、寺庙为主体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串起来的。的确,在 中国古代,宫殿始终是建筑舞台上的主角,从未出现过时间上的断裂……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能存 在并发展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实在是很罕见的。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得最宏大、最 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 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4](P78)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宗教建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