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本论文主要由绪论、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起源、蒙古族萨满舞的早期形态、蒙元以来萨满舞(博舞)的礼仪化、萨满舞(博舞)的佛教化、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传统萨满舞(博舞)的现代际遇六部分构成。以历史文化学的视角,考证并梳理了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发生、转型、变迁及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同时对蒙古族博舞史做了一个小结性思考。将博舞进行挖掘、整理并研究,不仅丰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的内容,而且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活态文化的一次抢救作业。 关键字: 蒙古族 萨满舞(博舞) 历史文化 形态 Abstract: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part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the origin of Mongolian Shaman(Bo)dance, the original form of Mongolian Shaman(Bo)dance, the etiquette of Mongolian Shaman(Bo) dance after Yuan Dynasty of the Mongolia, the Buddhistization of Mongolian Shaman(Bo)danc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Shaman(Bo) dance in Keerqin.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investigate and comb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beginning, transformatio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Mongolian Bo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draws a thought-provoking conclusion to the history of Mongolian Bo dance.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Mongolian Bo dance can not only rich the content of dance history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 but also save the living culture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Mongolia Shaman(Bo) dance History culture Form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际遇 绪论 第一章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起源 一、蒙古族起源考 二、蒙古族萨满文化起源考 三、蒙古族早期萨满文化的形态 四、蒙古族萨满舞蹈起源考 第二章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早期形态 一、蒙古族早期萨满舞蹈(博舞)形态 二、蒙古族早期萨满舞蹈(博舞)特征 第三章 蒙元以来萨满舞(博舞)的礼仪化 一、蒙古族国家形成时期的礼仪化趋势 二、蒙古族国家形成时期的萨满舞蹈(博舞)的礼仪化 三、元帝国时期萨满文化的礼仪化改造 四、元帝国时期萨满舞蹈(博舞)的礼仪化改造 第四章 萨满舞(博舞)的佛教化 一、蒙元时期佛教对萨满舞蹈(博舞)的影响 二、北元以后佛教与萨满教的冲突 三、佛教文化对萨满舞蹈(博舞)的大规模改造 第五章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传统萨满舞(博舞)的现代际遇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传统萨满舞蹈(博舞)得以保持的历史原因分析 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萨满舞蹈(博舞)的流传 三、蒙古族传统萨满舞蹈(博舞)的现代际遇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绪 论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拥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蒙古族及其先民长期笃信萨满教,这种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现象,在它的起源和发展中,宗教仪式与歌舞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蒙古民族豪爽乐观、能歌善舞,表现在萨满文化中的蒙古舞蹈更加富有特色,形成了蒙古族“博”舞(即萨满舞蹈)。这样一来,萨满文化中就保留了许多蒙古族的舞蹈形式。萨满文化和舞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堪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博又被称为“孛额”,关于孛额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其他文化影响的加剧,根据信仰的差异、行博方式以及职能方面的区别,博分为“世袭博”、“陶目勒博”(被博相中而成博,即非世袭博),“黑博”(坚持萨满教,与喇嘛教斗争的博)、“莱青”(喇嘛博)。此外,还有“牙斯必拉其博”(专门从事接骨、正骨的博)、“德木齐博”(专门从事接生的博)、“图勒格其博”或“莫日格其博”(专门从事占卜的博)。博的服饰分头饰和法裙。女博的头饰较为简单,只是把头发梳成3股大辫,在辫梢上系3个红缨穗。男博头饰有三种,一种是大红丝绸包头,第二种是用毡子制成的圆盅状帽盔,周围有一圈檐儿,顶端有帽疙瘩和红穗,第三种是用铜或铁制成的头盔。法裙包括“衬裙”和“罩裙”。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颜色有黑、黄、绿、红,镶有红色火焰图案。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罩裙由许多下垂的、宽宽的、围着腰的飘带组成。飘带有21条、23条、27条不等,颜色斑斓鲜艳,当博旋舞时,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科尔沁博在过“九道关”(包括“九根钢针”、“九个烙铁”、“九个铡刀”、“九个犁铧”、“九堆火”、“九根绳子”、“九个铜钱”、“九面铜镜”、“九条绒毛绳”)后,要穿新的法服和祖传的法服。另有一种盔甲服是科尔沁博莱青的服饰,由许多金属小片构成,后身片长。 博的法器有铜镜、博鼓、神鞭、宝剑、腰刀等。 科尔沁博作法时,师傅博带9到13面铜镜,徒弟博带8面,最少也带5面(常常是单数)。这些铜镜从小到大,用皮条穿系挂在腰间或前后胸,常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行博时,要不停地晃动,发出响亮而有节奏的撞击声。博鼓一般用铁圈蒙以皮革制成,其状如蒲扇,直径为30厘米,下有铁手柄,柄尾端拧成三个环,环上又挂9个直径相同的小铁环。作法时,且击且摇,发出“哗哗”的声响。还有“抓鼓”,无柄,装饰有作响的小铁环。腰刀为铁制,圆柄,长约10厘米,柄端饰以彩绸。宝剑,也叫七星宝剑,较腰刀短。作法时,供在神像旁边。 神鞭有四种,鸢鞭、铃鞭、布条缠裹的鞭、玩具小鞭。制神鞭须取河边的柳条为杆,缠以疯狗之皮(或用五彩布条),并缀以小铜镜、铃和穗。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以祈福去灾颂神祭祖的舞蹈,这类舞蹈一般由感动神灵、神灵附体、神魔冲突、获得拯救、送神离开以及获得拯救后的狂欢等几个仪式化的动作部分组成。在行博的过程中,由主博来跳整个过程中主要的舞蹈,而辅博和其他人只是在博处于神灵刚刚附体的昏迷状态、需要共同赞美神和狂欢的阶段才会跳舞,这就决定了博舞主要是独舞,辅之以双人舞和群舞,不同于其他萨满教文化以女性萨满为主的传统,博舞大多数是以男性博为主,当然也有部分博的活动是以女性博为主,在蒙语中被称为“渥都干”,但数量比较少,其舞蹈结构与男性博所跳的大体相同,但动作和风格方面颇为不同,前者“腰部软舞多,还独有云部,移动步;迈三步转体闪身和迈三步转体将脚勾在另一条腿上顺向和逆向侧身击鼓的动作。” 博文化在蒙古各部落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文化阐释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首先,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神话与诗歌,博文化都是蒙古文化的主要部分,并且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蒙古民族最基本的传统与习俗,人们不仅通过博文化同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熟悉的、安全的关系,更由此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结构。其次,博文化相当系统地解释了世界的结构、自然的产生与演变、人类与蒙古民族的起源、人们日常生活、政治、历史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博文化为蒙古民族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图示和确定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框架,指导着人们的日常实践。再者,作为祭祀、庆祝和祛灾的重要方式,博文化的象征符号也发挥着建构共同体和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共同历史和共同祖先的记忆,这有效地增强了人们的共同体感,而包含在各种仪式中的规范则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