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      ★★★ 【字体: 】  
○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8:59:38   点击数:[]    

(《乙丙日记》卷三)。他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看成是过剩人口的穷人的动乱。把人民的贫困、失业和被迫起来造反都归结为人口本身繁衍的过速过多。

  二、汪士铎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区别

  在抑制人口增长的途径(方法)方面,汪士铎和马尔萨斯在表面上看来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提到了战争、晚婚、禁欲等方法,但实际上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马尔萨斯将他的抑制方法分为两大类:积极的抑制和预防的抑制。积极抑制主要是一种自然力的作用,如贫困、饥荒、疾病、战争、瘟疫等;预防抑制则是人为的作用,如晚婚、禁欲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因此又叫道德抑制。

  与之相比较,汪士铎提出的抑制方法有两个特点。

  第一,更加强调人为的抑制作用。他提出溺婴、严格婚姻和生育制度、处罚、晚婚等主张全都是人为的社会行为。他也提到了马尔萨斯作为积极抑制方法的战争。但马尔萨斯主要地只是看到战争存在着造成人口死亡以至减少人口的客观历史作用,而汪士铎则是积极主张人为地使用战争来消灭现世的过剩人口(“作乱者”)。

  第二,汪士铎更加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他所提出的人为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大多数都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作用才能作到,他自己更是寄希望于通过封建国家的政权力量来控制人口的增长。马尔萨斯虽然也讲到人为的作用,但他指的是人们具有推理能力,能理性地意识到人口过剩的未来结果,因而出于远虑的动机而采取的对婚姻欲望的一种自律的道德行为,而并非是一种受外在强制的行为。

  总而言之,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撇开规范判断而就其实证性来说),汪士铎的过剩人口思想则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由于马尔萨斯撇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来抽象地谈论人口过剩问题,这种高姿态使他不能正视眼下正逐步走上正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雇佣劳动而造成广大无产阶级“贫困化”这样一种私有经济关系本身——具有一种能控制人口过度膨胀、使其与生活资料增长接近平衡的内在功能,因而徒劳地为他的制度发出人口过剩的呼吁。与之相比,汪士铎则略胜一筹。尽管汪士铎也是避开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来谈人口增长(过量的增长),他这样做正是把自已置身于封建的经济关系之中,从肯定封建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客观上指出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不具有控制人口增长平衡于生活资料增长的内在机制。虽然他跟马尔萨斯一样,也都使用了不十分可靠的数据和带有片面性的事实材料,但却不无益处地给人们敲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警钟——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人口过量增长的必然趋势!

  三、汪士铎人口经济思想中的积极内容

  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汪士铎基本是一个被全盘否定的人物。但认真挖掘他的思想,进行客观、公证、辩证的评价,在他的人口经济思想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内容。

  (一)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口每30年增长一倍的思想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产生“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的思想是很杰出的。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他在《农政全书》这部著名的农学著作中说:“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5]这就是说,在太平时期,即没有什么大的兵荒战乱的条件下,人口的自然发展就不会少于每三十年增加一倍。徐光启是从对当时明朝皇族繁衍情况的统计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的。尽管所依据的事实比较特殊,但推而广之,却与普遍的情况基本相符。在世界人口思想史上,徐光启的这个观点比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1798年)初版时提出的在无障碍条件下人口约25年增加一倍的类似观点要早170多年[6]。

  在这之后,比徐光启晚一个世纪的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也提到了有关人口在二三十年间加倍增长的观点。他从人口在太平时期每隔一代就会成倍增加的事例出发,认为人口在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可能增加几倍,甚至二十倍。按他的说法推理,在二三十年间至少会增加一倍。

  到十九世纪中叶,作为历史地理学家的汪士铎充分肯定了前人的这一观点,并加以发挥。他认为人口在无妨碍的情况下每三十年增加一倍是最基本的标准,“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故顺治元年(1644)一人者,至今(1855)一百二十八人”。他还指出,在一些早婚盛行的地区,人口繁衍程度还要快一些,如他当时考察的安徽徽州,此地“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因此“十六皆抱子,故二十年即加一倍,顺治元年一人者,至今二千零四十八人”(《乙丙日记》卷三)。早婚习俗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封建农村,因此汪士铎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口的繁衍速度是每30年增加一倍,有的地方则可能每20年就增加一倍。汪士铎提出这个观点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已经产生。但尚无证据说明他那时已经知道马尔萨斯的观点;即使风闻到一些,也不会确切了解他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具体说法。因此汪士铎的这一观点完全是继承他的中国前辈们的思想并加以发挥的。

  关于人口在无障碍条件下每30年增加一倍,这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和事实根据。从简单推理上说,只要一对夫妇平均生四个孩子,人口的增加就已经是一倍了。按照这样的出生率,如果是20岁结婚生孩子,那么人口就是每20年增加一倍;如果是30岁结婚生孩子,那么人口就是每30年增加一倍。在中国农村,男女青年20岁左右结婚,每对夫妇生3—5个成活孩子,几千年来都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中国农村的人口出生率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因此在无重大的战乱、饥馑、瘟疫和社会制度制约(如限制生育和鼓励生育)的正常太平情况下,人口每20—30年增长一倍是基本符合中国古今国情的。如1949年结束战乱后的新中国,当时人口四亿多,30年后的1980年便是八亿多,正好是30年增长了一倍。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思想是对人口运动自然规律的一个有益的探索,具体到人口“每20—30年增加一倍”的观点,后世学者们除了带有阶级偏见的批判外,在此问题上却尚无比前人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汪士铎的过剩人口论中,还谈到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人口增长过多会引起人口质量的下降,“人多而气分,赋禀遂薄,又濡染于风气,故人才益难”。他认为农村人口二三十年增长一倍,人口太多,“然皆经商挑担无一中用者,多则气薄也”。他还举例说:“徽六邑,绩溪最苦,地狭人多也。……故人多于他邑,而愚于他邑,贫于他邑”(《乙丙日记》卷三)。

  他讲的“气”、“赋禀”主要是指人的身理素质,也包括文化知识等精神素质的内容,总起来讲就是人口质量。他把那些欢迎和参加太平军的农民也叫作“愚”,认为是人口太多造成素质低劣的表现,这反映了他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的一面。但抽象地看,他认识到了在一定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关系条件下人口数量和质量成反比例变化的辩证关系,这一点是有一定的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三)提倡晚婚和优生

  汪士铎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倡导晚婚的人之一。他认为应该“严禁男子二十五岁以内,女子二十岁以内嫁娶”(《乙丙日记》卷二),“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嫁”(《乙丙日主》卷三)。在当时封建的中国农村盛行十多岁就结婚生育风俗的情况下,他的主张已经够大胆气派了!他谴责当时中国农村中广泛流行的“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乙丙日记》卷三)的陈规陋习,劝说人们不要十五六岁就结婚,更不要十多岁就生育子女。他还提出要禁止“男子有子而续娶,妇人有子而再嫁”(《乙丙日记》卷二),目的是要防止这些鳏夫、寡妇娶嫁之后又生育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 下一篇文章:○人口管理 利益群体 制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
  • ››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 ››中国的脊梁
  • ››中国的“骆驼兵”
  • ››中国的“E政府”呼之欲出
  • ››中国的政府调控能力建设
  • ››中国的年鉴与WTO的知识产权
  • ››中国的商业周期姓“公”还是姓“私...
  • ››中国的“经理人革命”和“国资流失...
  • ››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向西方学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