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发布时间: 2003-1-14 作者:穆光宗
四、人口素质存量测度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1.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8.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 欠椒ú还患虮悖焕谕乒恪4送猓本┥缁峥蒲г荷缁嵫斫鹕?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
参考文献
陈剑。1988. 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剑。1992. 确实存在逆淘汰现象。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陈谊。1998. 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 ; ;对人口文化素质逆淘汰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硕士毕业论文
陈友华。1988. 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人口研究,(6 )
戴星翼。1992. 逆淘汰是一场虚惊。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邓小平。19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冯立天主编。1992.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高玉喜。1996. 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5 )
郭志刚。1998. 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 ;关于人口定义的反思。南方人口,(3 )
侯东民。1992. 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科技导报,(8 )
侯东民。1993. 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讨论的几点看法。社会学研究,(2 )
胡纪泽。1986. 要懂一点优生学。书林,(4 )
解思忠。1997. 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
康晓光。1995.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孔宪铎。1998. 科教兴国:春雷?甘雨?。中国国情国力,(12)
李景毅。1997. 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并非同义反复。西北人口,(2 )
李景毅。1997. 人口质量的静态表现形式。中国人口科学,(1 )
梁中堂等著。1985. 人口素质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刘长茂。1990. 锲而不舍自成机杼 ;记张纯元教授。南方人口,(1 )
刘铮。1992. 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人口研究,(2 )
刘铮主编。1985. 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