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二)      ★★★ 【字体: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8:59:3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二)

发布时间: 2003-2-9 作者:穆光宗

  4、中国快速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在前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多少已经涉及这里的主题。在一般的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被看成是中国初步实现迅速的人口转变的两大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而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人口转变过程的干预性影响,并使之通过生育率的转变来引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些研究证实,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人口控制因素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是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却越来越明显,而且主要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影响。



  也就是说,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否认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



  林副德、刘金塘通过对1982年和1990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控制因素对于总和生育率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模式和强度都在改变。从影响的强度来,1982年人口控制因素比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强度更大。到199o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生育率的影响超过了人口控制对生育率的影响。从影响的模式看,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作用要大于社会经济因素,1982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为0.259,间接影响为O.4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3/5左右。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被看作是超经济强控的结果。到199o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提高到0.491,而间接影响下降到0.22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2倍多(参见表1)。



  顾宝昌早期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把中国的情况(指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引者注)看作是一个单纯依靠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例子,低估或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相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国30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刊年代以来的生育率下降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③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体现的。毫无疑问,主观的努力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定。社会经济因素不仅直接通过对人们社会角色及角色意识等非计划生育变量的影响来影响人们的生育需求和生育决策,而且间接地通过对计划生育社会行为所需客观条件的限定来影响生育率的变动。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因素对计划生育具体条件的限定及执行效果的影响上,而且在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性运动的时候依然会对生育率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生育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就生育率与收入的宏观关系而言,大致是反比例变化的关系。从长期的趋势看,收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人们会倾向于少要孩子。这样,与贫困产生人口的著名命题相对应,我们实际上可以概括出富裕减少生育



  的命题。但是要注意,不是高收入本身,而是高收入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才使生育率降低。此外,人均收入和生育率的关系因收入的绝对水平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如果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临界水平,那么收入水平的上升可能反而会带来生育率的上升。进一步地,如果收入高于某个临界水平,收入的递增则会诱发生育率的下降。这个’临界收入水平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文化的变迁。换言之,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只是冰山一角,它必然同时伴随着深层面的文化变迁和观念变革。



  然而,比较而言,生育率下降与另一种发展--社会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生育率下降是与教育、卫生的发展以及贫困程度的减轻紧密关联的。出生率下降与成人识字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比之宏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密切。特别是,生育率自然而然的下降与人的发展尤其是妇女生存境遇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关系密切。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第一,有利于晚婚;第二,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第三,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第四,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第五,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社会经济发展诱催生育率下降的逻辑在理论上是清晰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一十传统观念改变一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并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日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取向。换言之,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形塑了微观家庭人口增殖的自约束机制,在宏观上则实现了人口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和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此外,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有独特的条件,我国生育率的下降是在独特的制度框架里完成的,这是引人注目的一点。



  可以预期,今后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培育起来的自发性。内生性控制因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生育事下降的力量在理论上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即强制力、诱导力和自发力。这里的强制力主要指以完成和落实人口计划、人口指标为旨意的较为直接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控制力。



  通俗地讲,所谓强制力,就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必须按照人口政策。人口计划、人口指标的规定和要求来生育。



  ’诱导力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宣传教育以及优质服务而培育起来的。三结合的做法培育的就是诱导力,诱导力的培育离不开利益导向机制。所谓自发力指的是现代化的力量特别是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之于生育率下降的正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唐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影响其生育决策,譬如,从家本位到个人本位。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都有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力都是存在的,但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使生育率下降的力量组合及其构成又有显著的差异。在理论上,对应于强制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事实上还可能存在自发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和诱导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现阶段以强制力主导的生育率下降机制天然地决定了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反弹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一旦生育控制的社会机制有所松懈,那么生育率出现一些反弹或者波动应当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④中国那种超经济水平的强控模式其政策效应和组织效能实际上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以强力对抗为前提的控制绩效是呈递减之势的,作用力越大,反冲力也势必越大。



  目前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衰减和弱化,单凭政策的效力,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经很难有大的预期。⑤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粉墨登场,开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是强制力得到保持的同时,诱导力和自发力会有所增强,从而使人口控制力更加强大。自发力的出现木会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般简单。相反地,倒有可能出现与计划生育相抗衡的自发力一从计划生育角度看,可定义为’负自发力,如男孩生育偏好的强化以及议价孩现象的出现。’证自发力只有在生育文化现代化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现。因果链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文化现代化→生育观念转变→个人本位的生育决策形成。



  5、简短的结论



  从上述研究可见,从2O世纪中叶算起到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的百年转变可以清晰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

  • 下一篇文章:○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结...
  • ››大萧条时期对美国妇女婚姻与家庭的...
  • ››试论农村女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 ››论城镇化因素对我国地区人口迁移选...
  • ››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的实证...
  •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的辩证整合...
  • ››男权压迫的变体:女同性恋的历史变...
  •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化过程分...
  • ››新时期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
  • ››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
  • ››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
  • ››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 ››中国的脊梁
  • ››中国的“骆驼兵”
  • ››中国的“E政府”呼之欲出
  • ››中国的政府调控能力建设
  • ››中国的年鉴与WTO的知识产权
  • ››中国的商业周期姓“公”还是姓“私...
  • ››中国的“经理人革命”和“国资流失...
  • ››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向西方学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