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分出这么几个阶段:(l )死亡率主导的人口转变,(2)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转变,(3)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4)实质性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5)最后的转变是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增长型的人口转变为缩减型的人口,在这个阶段,稳定低水平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人口转变的规律可以看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未来的岁月里,人口的转变和全面现代化需要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生育事的问题,而且是综合意义的生育问题。综合治理生育问题的时代到来了,计划生育户充分共享生育率快速下降和人口转变初步实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的时代也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儒要的不仅仅是依法行政和’批质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益的诱导、补偿和共享,而归根结底要实现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最后的人口转变将成为月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非常直接和明确的追求。’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真正关键与其说是如何强化行政制约机制,不如说是优化和强化利益激励的机制。⑥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原则则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这就是在尊重群众的情感。关注他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生育权益的保障中实现代际公平的崇高目标。
历史将证明,不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而且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转变的最后趋向完成也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予以支持--譬如低生育率在微观上是有风险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一种老无所养的风险,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突然夭折的风险更可能使进入这中老年的父母遭遇人生的灭顶之灾,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低生育时期,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降低和防范低生育的风险创造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筹兼顾。双管齐下才是中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所引数据参见彭佩云主编:《什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页874.②参见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章。
③参见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页3-18.④参见穆光宗、陈卫:走向卫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⑤参见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⑥参见穆光宗: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利益激励机制,《中国人口报)2000年5月22日第三版。
主要参考文献:
l 、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
2、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后人口转变时期:苏南模式的启示,载《现代人口转变之路--苏南模式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3、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南方人口》2000年第2期。
4’李建民、原新、王金营:《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发展》,科学出版社,2O00年7月。
5、于学军:解析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报》Z000年1月24日,第三版;以及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科学》2000年第2期。
6、穆光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7、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8、穆光宗、陈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9、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10、穆光宗: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利益激励机制,《中国人口报)20O0年5月22日第三版。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