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 巴金从异国他乡走上文坛,一生都在以不朽作品践行“真情论”。“爱那需要爱的,憎那摧残爱的”,这是巴金一贯的文学主张。虽然巴金的真诚与热情在“文革”中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在《随想录》中,他却怀着博爱而忏悔之心,对自己曾经被迫于淫威、违心批判过的朋友表示诚挚的歉疚,以“真情”还复历史,以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殉道精神无情地控诉了“文革”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巴金用心地追寻着“真情”丰富的内涵,终生都在探索表现“真情”的各种文学手段。
[关键词] 巴金;抒真情;《随想录》
Abstract: Ba Jin sticks on to his literary beliefof“telling the true feelings”, and the idea of“love thatneed love and hate thatdestroy love”is consistent in hisworks. His sincere enthusiasm suffered a severblowin the“CulturalRevolution”, yet in his“Random Thoughts”he gave his apologywith heart feltguilty aswellas denounced the“CulturalRevolution”with dauntless heroism to clarify the true history. His intention is topursue the connotation of“truth”and the literarymeans to reveal the“truth”.
Key words: Ba Jin; Random Thoughts; truth; CulturalRevolution 作为著作等身的作家,巴金用真情书写生活。《家》、《寒夜》、《随想录》等不朽巨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他谦逊地说:“我不是作家,我无非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人贵诚,情贵真。艺术的生命是真实,“真情”才能打动人心。顾炯先生认为,“情真”与“情伪”是散文创作成败的关键。而“情真”正是巴金散文创作最显著的特色[1]396。难能可贵的是,巴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奠基人之一,他运用“抒真情”的文学手段,把心交给读者,引起情感的共鸣,辐射到全社会,最终使人们勇敢地反对封建主义,反对虚无主义,用文学作品来塑造中国人的灵魂,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一、“为情而造文”,巴金践行“真情”论古今中外,抒真情的文学理论,成为作家们传世作品的法宝。歌德认为“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法国著名作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俄罗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这就是艺术活动。”先哲们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体验到艺术的生命在于人们的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
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历来多有对“真情”非常精辟的描述。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专门论道,“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人们一致认为,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碰撞火花的条件。
鲁迅的散文批评经典之作《怎么写》,提出了散文的重要审美命题———散文的幻灭“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可谓真知灼见。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之所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皆因“真情”,代代流传。
古代文艺主张浸染与熏陶了后世作家。巴金1927年-1928年远赴法国留学,住在沙吉———吉里拉小城封登中学食堂楼上的小屋里,每天晚上朗诵陆游的诗。《钗头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诗人在四十多年后“犹吊遗宗一泫然”,而且想起了四十三年前的往事,还要“断肠”……陆游不但有伤痕,而且他的伤痕一直在流血,他有一些好诗就是用这血写成的。这是巴金对陆游《钗头凤》的真实感受,而且是刻骨铭心,过了五十几年还没有忘记,不用翻书就可以默写出来[2]430-431。“真情”书写,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成功的法宝。年轻的巴金默念这些诗,诗人陆游用真情书写自己的痛苦和悲伤,是陆游的“真情”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巴金为之难过,为之同情,为之思索,但是他从未对世界对社会感到绝望和失望。巴金在异国他乡走上文坛的那一刻起便紧紧的握住了文学这把“金钥匙”。他要用手中的笔,让“真情”自然流露,用文学作品来塑造中国人的灵魂。
早在创作处女作《灭亡》之后,巴金写作《<灭亡>作者底自由》,畅谈自己的制作心得体会:“我不是为想做文人而写小说。我是为了自己(即如我在序言中所说是写信给我底哥哥读的),为了申诉自己底悲哀而写小说。”1939年《家》的单行本出版时,巴金创作《灵魂的呼号》:“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的暗夜里呼号的人的职责。”而这也确实是贯穿在巴金一生的实际行动中。吴福辉说:“巴金的这种精神,值得当下的文学界学习和传承。”[3]巴金二十多岁便成功的创作了传世之作《家》,成就了不朽的著作。秘诀就在于他“真情”地描绘出了封建专制的“家”扼杀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引起了青年们感情的强烈共鸣,震撼了热血儿女的心灵。刘再复先生用绝对的语言说,巴金作为一个精神整体,他是丰富与辉煌的。他的作品与真实的生命紧紧相连,他的一生都高举着生命的火炬热烈地追求着和抗争着。他的热情点燃了好几代人。正如许多亲历者回忆的,上一个世纪许多热血青年走向延安,并非全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结果,而是读了巴金的书而走出封建家庭。“把火扔到父亲的家里。”读了巴金的《家》,难免要产生这种造反的念头。巴金的代表作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革命号角。《家》导引无数有志青年走向反抗腐朽的国民党政权,从四面八方奔赴革命战线,点燃革命的火种,经过浴血奋战,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由此可见,“真情”的能量辐射社会是何等巨大。
“真情”书写的主张贯穿了巴金的一生。巴金晚年在《探索集》后记中仍然说:“我不是用文学的技巧,而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在阅读作品时,巴金也同样强调感情的作用。《家》、《春》、《秋》总集成《激流三部曲》,巴金在《序跋集·激流总序》中说:“几年前我流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巴金在1941年《蜕变·后记》中说:“《雷雨》是这样感动着我,《日出》和《原野》也是这样。现在读《蜕变》我也禁不住泪水浮着眼睑。”巴金在《忆·片段的记忆》中说:“对于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那更是我把这本小册子放在床头,每夜都拿出来,用一颗颤抖的心读完它,读了流眼泪,流过之后又笑。”[4]“真情”的泪水是巴金对待中外文学名著的赠礼,也是一个优秀作家在用心地体悟名著精髓的结晶。巴金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生活,感受生活。并从其他杰出作家的作品中吸收精华,再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真情”铸就一代作品,“真情”也铸就一个幸福的家。巴金夫人少女时代是巴金作品热情的崇拜者,主动向年轻的巴金求教各种问题,因为《家》穿针引线,萧珊与巴金相隔十几岁,经过八年恋爱的“抗战”,最后在抗日的炮火声中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巴金的家充满了真情,成为文坛好友常聚的佳处。
黄裳这样描述抗战后巴金的家:“1946年后,巴金定居上海卢湾区的淮海坊59号。这时我已成为他家的常客。因为工作忙碌我不常回家吃饭,经常在他家晚餐,几如家人。饭后聊天,往往至夜深。女主人萧珊好客, 59号简直成为了一处沙龙。文艺界的朋友络绎不断,在他家可以遇到五湖四海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作家。作为小字辈,我认识了不少前辈的作家。所谓‘小字辈’,是指萧珊西南联大的一群同学,如穆旦、汪曾祺、刘北汜等。巴金工作忙,总躲在三楼卧室里译作,只在饭时才由萧珊叫他下来。我们当面都称他为‘李先生’或‘巴先生’,背后则叫他‘老巴’。‘小字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