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学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字体: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8:3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张晓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于 1975年发表处女作《格利姆斯》(Grimus),反响平平。直至1981年《午夜的孩子》 (Midnight's Children)问世,他才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午夜的孩子》为拉什迪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接连荣获英国文学的最高奖项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奖、英国艺术委员会奖、美国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 1999年更被美国出版界巨头兰登书屋列为一百部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在印巴次大陆和欧美文学界轰动一时。短时间内,此书被译成12种文字出版,并被推举为魔幻现实主义在英国文坛的扛鼎之作。拉什迪跃居世界文学大师的行列,堪与魔幻现实主义翘楚马尔克斯比肩。
    《午夜的孩子》的成功绝非偶然。从文本内部来看,《午夜的孩子》融历史、神话、幻想、传奇、纪实、新闻、广告等体裁为一炉,内容浩瀚,场面恢弘,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文本生产和接受的外部语境来看,20世纪 80年代初正是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话语形成气候的时期,赛义德的《东方主义》(1978)、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等理论力作相继问世,国际文艺批评理论界迎来了二战后的又一大高潮。像《午夜的孩子》这样一部兼容并蓄的作品,既包含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方法、视角、立场,又呈现了万花筒似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成为批评家、图书市场的宠儿是情理之中的事。
    据拉什迪在《想象的家园》(Imaginary Home)这部文集中回忆,他于1975年重返故里,孟买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让他萌发了创作一部关于印度大书的念头。①他侨居英国多年,以局外人的身份反观印度的历史、宗教、传统、社会、政治,多少受到“东方主义”殖民话语的影响。他失去了纯粹的“印度性”,却又不能完全认同“东方主义”的殖民立场。中间人的身份给以拉什迪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从14岁那年开始,拉什迪就一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身体不断“移位”,穿越印度、英国、巴基斯坦的国界,从孟买到伦敦再到卡拉奇,从东到西,处处有家,处处无“家园”。漂浮的、无根的、游移的生存状态意味着拉什迪别无选择,只能走进含混破碎的记忆深处,走进语言的乌托邦,用文字言说想象的家园。较之T.S.艾略特、亨利·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海明威、奥登等现代先驱,拉什迪恐怕更能体会后殖民意义上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放逐。跨国界、跨文化的生活经历加深了作家的身份错位意识和文化认同危机,让他在东西社会之间、不同宗教之间、历史与今天之间无所适从,不知所归。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历史、记忆、书写、身份的小说。全书以萨里姆为叙述者和主人公,以20世纪印度为历史背景,呈现了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印度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作家通过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及其家族史来审视印度民族苦难的经历,使作品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作家借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戏仿和改写丰富繁杂的前文本,深入探讨生活在后殖民时期印度的个体所面临的身份问题和认同危机。
    落魄的英雄,可疑的主人公
    作为主人公,萨里姆身上多少带点“自白”色彩。萨里姆和拉什迪同年生,同样来自穆斯林富商家庭,同样在孟买度过童年时光,后又有在巴基斯坦生活的经历,同样见证或旁观过印度独立后的社会动荡。如此对号入座的解读等于把拉什迪贬为“自白者”,把《午夜的孩子》看成生活经验的简单再现和重建。其实,萨里姆并非拉什迪的翻版,而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亦正亦邪的虚构人物。
    1947年8月15日零点的钟声敲响,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德里宣布印度独立。几秒钟后萨里姆·西奈在纳尔里卡尔诊所呱呱落地,从零点到凌晨一点,印度全境共有 1001个婴儿降生,幸存下来的581人就是“午夜的孩子”。特殊的历史时刻为萨里姆的诞生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一夜之间他成为万人瞩目的公众人物。《印度时报》刊登了新生儿萨里姆的照片和记者对母亲阿米娜的采访,并颁发给西奈家一百卢比幸运奖。尼赫鲁总理寄来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萨里姆宝贝,衷心祝贺你诞生在幸福的时刻!你是印度那亘古不变而又永远年轻的脸的最新继承者……你的生活将成为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面镜子。”(143)②神秘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将萨里姆“与历史铐在一起”(3),两者被捆绑在一起,难解难分。
    小萨里姆相貌丑陋,长着外祖父阿齐兹式的大鼻子,但母亲和奶妈玛丽亚依然视他为心肝宝贝。玛丽亚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宠爱有加,甚至为他创作了一首“你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什么,一切恰如你愿” (148)的摇篮曲。九岁那年,他意外地发现自己拥有天生的特异功能,意识到其他午夜孩子们的存在,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巨变。午夜的孩子们各有绝招,有的能穿越时空,有的能随意更换性别,有的能变化体形,有的能穿透镜面,有的跑得比风快,有的飞得比鸟高,有的靠伶牙俐齿就能致使人受伤。萨里姆和湿婆出生的时间离零点最近,法力也相应最强。萨里姆是“一台收音机,可以调低或调高音量;可以选择单个人的声音;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关闭自己新发现的内在耳朵” (193)。萨里姆深谙通灵术,他的灵魂能够深入他人的大脑,洞悉他人的心思。湿婆拥有战争的禀赋,一双神膝无坚不摧、战无不胜。养父文基曾想打碎湿婆的膝盖骨,好让他终生以乞讨为业,不料反倒被夹碎了手腕。湿婆正是小说中与萨里姆调包的孩子,取印度教中司毁灭、创造、舞蹈、生殖的主神之名。1947年在纳尔里卡尔诊所上演的一出“狸猫换太子”之戏直到10年后才真相大白。护士的调包行为,使穆斯林富商之子湿婆沦落为社会弃儿,而英印混血儿萨里姆却进入穆斯林家庭,造成了混乱的宗教文化身份。在小说中萨里姆为正面人物,湿婆为反面人物,两人互相依存,又互相竞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下文还将论及。
    正面人物萨里姆从小以英雄自居。他依靠通灵的本领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午夜孩子召集到自己的心灵中开会,实际上成为午夜孩子大会(MCC)的领袖。MCC既是午夜孩子大会(Midnight's Children Conference)的英文缩写,又是都会新秀俱乐部(Metro Cub Club)的缩写。前者为一个虚拟的政治机构,后者为孟买的电影俱乐部。重名的使用起到了消除现实(如政治)和虚构(如电影)之间界限的作用。午夜孩子大会充斥着选举舞弊与公平投票、背叛与忠诚、物质利益与人道主义、蒙蔽与揭示、争强斗勇与息事宁人,是印度政府的缩影。萨里姆力主团结和民主,希望把午夜孩子大会建设成无宗教争端、无种族冲突、无派系斗争、无阶级矛盾的理想国。午夜孩子大会在短期内确实成为印度的“世外桃源”,可惜好景不长。十一岁那年,萨里姆随外婆和母亲投奔巴基斯坦的姨夫姨母。姨夫左勒菲卡尔在军中担任高级将领。军方在姨夫家秘密聚会,策划1958年的军事政变。小萨里姆镇定自若,在大餐桌上摆弄盛放胡椒、食盐、酸辣酱的瓶瓶罐罐,协助姨夫演示排兵布阵,从此获得姨夫的偏爱,并得到后来出任巴基斯坦总统的阿尤布·汗将军的赏识。巴基斯坦内战期间,萨里姆依靠惊人的嗅觉帮助西巴基斯坦军队抓获东巴基斯坦的领导。可以说,萨里姆的介入影响甚至左右了巴基斯坦的历史进程。
    自古英雄多劫难。萨里姆也不例外。他降生时,守在产房外的父亲不小心被椅子砸断了一根脚趾头,终生为此耿耿于怀。一岁半的萨里姆病入膏肓,医术高明的外祖父阿齐兹铤而走险用蛇毒将他救活。一次,两个小学同学搞恶作剧,他被门缝压断了一节手指,医护人员发现他的血型与父母的血型不吻合。得知萨里姆身世的真相后,父亲视他为陌路,母亲也将爱转移到亲生骨肉身上。萨里姆本来颇有优越感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欧洲游记文学在19世纪科学发展中的历程

  • 下一篇文章: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林斤澜小说的文学艺术特征
  • ››从《三家巷》中的传统艺术经验看现...
  • ››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
  • ››论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艺术理念探讨...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的争论和分析...
  • ››明清小说多续书的成因探讨和分析
  • ››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历程以及对我...
  • ››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问题和解决...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欧洲游记文学在19世纪科学发展中的...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