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学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      ★★★ 【字体: 】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8:1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 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 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 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 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 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 族色彩.
    关键词: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 

    文学阅读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式的变化往往会对整个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的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 次重要的范式转型。应该说,这对于拓展人们的理论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乃至转换文艺思维方式, 都具有积极的理论建构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一理论范型的流变也凸显了中国文学阅读理 论自身发展的若干缺失与不足,这就需要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刻的检讨,使之成为创建具有中国 特色的文学阅读理论形态时的宝贵经验.
    一 1949年到19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阅读理论可以称之为文学欣赏理论。无论是以群、蔡仪主编 的文艺理论教科书中关于文学欣赏的见解,还是王朝闻、毛星、柳鸣九、钱钟书等人的有关文学阅读理论 的论述,抑或是朱光潜、宗白华等人的文学理论专著中涉及阅读的部分,莫不如此。他们大都强调文学 阅读中的感受、体会、移情、共鸣等因素,把文学阅读活动看做是一个有限“再创造”的过程。“读者阅读 文学作品……首先要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形式,沿波(辞)探源(情),逐步获得对形象的具体 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 容” [1] 。“文学鉴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 艺术再创造的性质” [2] 。从这些论述来看,此期的文学阅读理论普遍存在一个“前在的”理论预设——— 进入读者视野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值得人们去“体验”、“玩味”和“欣赏”。这种文学 阅读见解实际上是一种经典阅读的理论范式,是在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下的精英文学阅读理论,它把能够 纳入视野的作品全都视作值得欣赏的文学,其他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作品则被弃置在阅读范围之外, 同时它把读者置于被动的接受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学阅读理论在资源上超越了当时占 据主导地位的苏联文艺理论体系,大胆地另辟新章,除了继承中国古代文论遗产之外,理论上主要是借 鉴西方文论中康德、克罗齐、布洛、谷鲁斯、立普斯等人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文学阅读理论尤其注重接受美学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文学接 受理论。从包括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到朱立元的 《接受美学》、金元浦的《接受反映文论》、王岳川的《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这样一些文艺理论专著,再到本时期那些难以数计的文艺理论文章,都把接受美学作为文学阅读理论的新型范式予以推广。他们 或从伽达默尔那里,或从尧斯和伊塞尔那里吸收这方面的理论营养,然后予以“中国化”。朱立元指出伊 塞尔等人“把阅读过程作为本文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 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地被构成的”观点对重新认识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3] 。金元浦进一步提 出,“接受美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中更多地吸收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又把目光转向 文学社会学,寻找被哲学解释学忽略了的本文的社会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 [4] ,力图在建构中国式的文 学接受理论方面打开新的视野。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更是直接将 接受美学理论予以学科化,“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 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和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 作品由‘第一本文’转化为‘第二本文’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5]295 。由于理论权威和国 家级重点教材的特殊影响,这一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由此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认同。文学接受理论替 代了此前以文学欣赏命名的经典阅读理论范式,它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价值,认为正是读 者超越具体作品的“二度创作”才真正完成了文学的使命。它是对当时日益僵化的文学政治意识形态 规范的一次审美突围,使得当时文学史上一些被忽视的作家作品(如沈从文、张爱玲)借助读者趣味的 名义逐渐走向前台,也使得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这样一批当时深受读者喜爱的阅读现象进入了可以阐释 的范围.
    21世纪以后,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悄然转入了文学消费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影视作品以 及电子游戏产品的流行,人们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了,文学被边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文学 生产过程中生活与艺术积淀不足以及“非创造性”批量生产因素日趋严重,文学阅读中“一次性消费”现 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于是,强调阅读作为消费现象的文学消费理论自然流行起来了,而且学术界也大多 接纳了这一新型理论范式,喧嚣一时的“休闲文学”讨论就是例证。它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 费的理论谈起,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机械复制”、“文化工业”理论,结合费瑟斯 通、鲍德里亚、麦克卢汉、布尔迪厄等人的理论观点,整合成中国式的“文学消费”理论。“正是读者大众 的文学消费需求决定和刺激着文学生产。如果脱离了读者的消费需求,文学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和意 义” [5]275 。尽管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论及“文学消费”时,还显得遮遮掩掩,小心翼翼,但它 毕竟以权威教材的形式对此作了充分肯定。“阅读分为功能性消费、艺术性消费和消遣性消费三种情 况……如果说功能性消费和艺术性消费皆是有目的的阅读、实用性阅读,为的是文学作品的某种使用价 值的话,消遣性消费则是无目的的阅读,它把阅读当作手段,为的是快一时之耳目,豁一时之情怀” [6] .
    这样的探讨就走得更远,它已经深入到“文学消费”理论的纵深层次了。这一文学阅读理论范式实际上 是消费社会与技术复制时代在文学阅读理论上的反映。它在强调文学自身时尚性的同时,容忍文学阅 读活动的及时性和快餐化,并且将阅读活动看做是文化产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扩展了一些非阅读的因 素。虽然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或文艺理论专著、论文在探讨文学消费理论时依然有所顾 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它们的思维路向中把握得到这种理论范式的深刻变化.
    二 以上,我们就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作了一简要陈述。总体来看,这一转型过程是中 国文学阅读理论适应时代要求而作出的必要调适,具有理论革新的意义。然而,由于“范式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流变毕竟不同于具体的学术观点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范式转型的历史现场,去把握其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因为“从一个处于危机的范式,转变到一个常规科 学的新传统能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新范式,远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 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过程。宁可说,它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建该研究领域的过程” [7]78 。就此而言,我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巴金的抒真情文学历程

  • 下一篇文章:深圳打工文学的写作姿态和审美特征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林斤澜小说的文学艺术特征
  • ››从《三家巷》中的传统艺术经验看现...
  • ››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
  • ››论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艺术理念探讨...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的争论和分析...
  • ››明清小说多续书的成因探讨和分析
  • ››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历程以及对我...
  • ››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问题和解决...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欧洲游记文学在19世纪科学发展中的...
  •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