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学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      ★★★ 【字体: 】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8:14   点击数:[]    

社会的来临,现代传媒 语境下的文学活动的范式正在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向“作品—世 界—作家—传媒—读者”五要素转换,并断定它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 求。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文学消费理论“先在的”影响,这样“大胆的”学说怎么能够出场呢?因此,我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转型既开拓了中国广大读者的文学阅读视野,同时又充实和深 化了文学阅读理论的内容,并且还为推动整个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实践资源与理论资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转型就达到了一种非常符合国情的理想境界,更不意味着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阅读理论形态已经形成。实际上,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型的转化依然面临着许多 无法回避的难题,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是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的问题。人类学术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有价值的理论都应该具有一 定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不是某位学者苦思冥想的结果,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又是上升到哲学层 面上的独到见解。原创性的理论具有“元话语”性质,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再解释与再创造。《周易》、《老 子》是如此,“接受美学”、“现象学”也不例外。就我国文学阅读理论的三次转型情况而言,几乎没有一 次具有理论的原创性。面对中国当代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学阅读理论学者始终未能摸索出有效的 阐释范式。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紧跟西方学术思潮,以流行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阅读现象;少数时候 又与之相对,试图以本土化阅读见解抵抗西方“影响的焦虑”,却又仍未走出西方的文学阅读理论陷阱.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中国文学阅读理论在存在根基方面长期潜伏着一种隐性的“他者”观念及自我认同 性危机。它一方面加剧了文学阅读理论与本土生活世界的疏离,与现实的文学阅读活动脱节,以及阐释 有限性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导致文学阅读理论在价值取向与思想资源方面与中国传统文论的 日渐疏离甚至断裂,造成在理论建构资源方面的严重缺失.
    其次,是文学阅读理论的中国化问题。缺乏理论的原创性,就必然导致从异域文化中去借鉴相关理 论为我所用,这是学术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比如佛 教禅宗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就是如此。如上所述,近60年来中国不同阶段形成的 三种文学阅读理论范式基本都是在西方阅读理论和中国古典阅读理论等多种学术资源的碰撞与对话的 合力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方阅读理论,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范畴体系、理论形态和 学理规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阅读理论的主导范式。本来,这种理论上的借鉴是创建中国文学阅读理 论时重要的资源,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我们在移植西方的阅读理论资源时,并未能将这些舶来的 新理论、新方法与中国本土的阅读经验和固有的文论传统融合在一起,予以中国化。一些新的名词、新 的术语、新的概念一经译介推广后就往往被滥用,而那些对构建中国阅读理论体系真正有价值的新视 角、新观念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吸纳。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者还将西方阅读理论当作学术新潮大肆炫 耀,并依此来观照中国文学艺术,表达理论思想,反思中国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的种种不足。这种削足适 履的做法,势必造成移植过来的文学阅读理论严重偏离了中国文学活动的实际,难以真正变为中国文学 阅读理论中血肉相连的部分,更遑论进入大众日常阅读活动之中.
    有鉴于此,要在21世纪建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文学阅读理论范式,我们 就必须直面这些难以避免的理论难题,克服范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理论缺陷与不足。就此而言,以下几 点是我们必须好好把握的.
    1.增强阅读理论的问题意识。任何原创性的理论范式都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因此,关注现实文 学阅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将之提升为哲学层面的理论体系是建构具有原创性中国文学阅读理 论新范式必经的路径。那么,当下中国的文学阅读活动中究竟存在怎样一些问题呢?摘其要者而言,主 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介变革对文学阅读活动带来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阅读活动的巨大影 响,今天的阅读状况与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 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 压” [12] 。对此,我们的文学阅读理论决不能漠视不理。二是经典复兴导致的阅读回归。事物的发展总 是相反相成的,虽说互联网让“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超过十五世纪 一个成人一年的阅读量”,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学的兴起,人们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又与日俱增,因 此,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也是文学阅读理论必须予以关注的。三是消费社会中的舆情引导。本来阅读活 动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但是市场经济下的文学阅读却被注入了许多商业性因素。出版商为了拉 动图书消费,会经常进行商业炒作和舆情引导,使得真正的阅读状况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变得相当复杂, 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四是影视媒体参与下的延伸性阅读。“触电”是现代许多作家向往的一种文学 延伸行为,某一部文学作品也许并不引人瞩目,但是通过电影电视剧改编后,它的社会效应就大不一 样了,进而会反过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如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就是如此.
    因而,我们有理由将观看电影电视剧看做是一种延伸性阅读现象予以考察.
    2.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孤立的理论之树是不可能结出丰硕果实的,单一的范式也难以成长 为学术的参天大树,只有当它们生长在生态完好的精神丛林时才会达到枝繁叶茂的境界,这是人类社会 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真理。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转型过程,从另一个侧面说 明了理论生态对于构建原创性理论的无比重要。因此,我们在建设新型的文学阅读理论时,必须秉持多 元共生的建构姿态,一方面合理吸纳古典文论的精华,异域理论的观点和现代名家的见解,另一方面又 要提倡各种不同的阅读学术观点和审美范式,使它们成为理论创生的重要学术资源。诚能如此,则深植 于当下文学活动土壤与生命体验本相中的中国新型文学阅读理论范式将会离我们不太遥远了.
    3.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本来中国近代学者在创建学术思想体系时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但是到了后来这种“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却被倒置过来,变成了毫无民族特色的“西体中 用”。具体到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三次转型来说,“西体中用”的基本模式始终占据着主导 地位。这就剥离了它与民族传统文论之间的历史链接,使得本民族传统的文学阅读理论很难从根本上 进入以西方文学阅读理论为范型的学术体系之中,更不用说结合由中国现代性的独特道路所显示出来 的融和古今、面向世界的文学思想了。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文学接受”,抑或是“文学消费”,我们 几乎都是走的同一条“西化”套路———从最初的“拿来”和借鉴吸收到全盘照搬。“文化的张力是一种无 形的磁场,深深地积淀于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方法之中,其中本质上是一种推动力” [13] 。丧失掉自己 的民族主体性,遗忘了自己的文化本根,对于文学理论的建设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故而,当我们建设新的文学阅读理论范式时,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内在 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阅读理论传统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巴金的抒真情文学历程

  • 下一篇文章:深圳打工文学的写作姿态和审美特征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林斤澜小说的文学艺术特征
  • ››从《三家巷》中的传统艺术经验看现...
  • ››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
  • ››论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艺术理念探讨...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的争论和分析...
  • ››明清小说多续书的成因探讨和分析
  • ››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历程以及对我...
  • ››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问题和解决...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欧洲游记文学在19世纪科学发展中的...
  •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