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 【字体: 】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0:08   点击数:[]    

间属性啊。 

至此,我们才算是大略梳理了一下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句话中所展开的世代生成-死亡的时间-空间结构。现在,我们也许能够给自己增添一点点信心,敢于面对我们在前文所描述过的我们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找不到井口”的巨大困难。在经过了一番异常艰难的经典重释之后,我们也许可以说,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所敞开的礼教生活空间,正是我们在劫难之世已经难以寻见其开口的“而时出之”的渊渊大井。我们并不敢洋洋自诩以为通过这么短暂的一次追寻就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井源的开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这次寻找的尝试而了解到:这口井作为一个礼教生活世界的时间-空间,其井口的闭阖与开启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处于革故鼎新的生生大易之中。正因此,它才需要我们世代继述的追源溯流,上下求索。只有在这种往古来今的世代求索中,那通达井源的一线开口也许才有可能被勉力撑开,得以开启、养育和化成一个时代的仁政王道。往来井井,往来成井。也许“井”这个简朴的汉字本身就已经以它再显白不过的质朴大象——两横两竖往来而成的空间——,向我们昭示了伦理的本源,或关于世代生成-死亡的时间-空间。 

--------------------------------------------------------------------------------  

[1] 作者通讯地址:**********************。 

[2]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45页。(下面凡引用此书,仅注书名。)  

[3] Generativ, Generativit?t,在Held的用法中同时蕴含“世代”和“生成”两个意义,所以笔者认为靳希平的翻译“世代生成”是非常可取的。尤当考虑到Held因受阿伦特影响而尤其重视“诞生”对于政治之意义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对于“世代的时间经验”及其ethos、politikos意义来说,单纯重视“诞生”的一面是不是囿于“gen-”(生)这一希腊词根的局限而忽视了在汉语的“伦理”和“政治”传统中的某些其他向度呢?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4]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252b 15.  

[5] 这是Held在《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一文中对哈贝马斯的基本家庭理解的概括,《世界现象学》第281页。  

[6] 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一文的结尾部分,Held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在世代生成的时间性生活中的家庭里面的Scham(羞耻)对于那构成民主政治生活之基础的羞怯(Scheu)的Ethos之养成的起源性意义。  

[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这两个问题领域上的疏忽,是Held一再指出的事实。  

[8] 参见Held“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此文见《世界现象学》,尤其参见此书第279-280页。  

[9] 参考海德格尔在《哲学基本问题》讲座(Martin Heidegger, Grundfragen der Philosophie, Gesamtausgabe Bd. 45,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中所讨论的作为“哲学基本情调”的“节制”和“畏怯”及其与惊讶的关系。这里海德格尔所谈的虽然看起来是普泛意义上的哲学,但其实是他所理解的现象学的哲学。另外,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思考,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这一切都是现象学之畏怯态度和Ethos的表现。  

[10] 例如那种只把现象学用作单纯分析批判工具的“现象学研究”,又比如那种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虚无主义方向的解释和发展。Klaus Held讨论过民主自由的“讨论一切问题,包括Ethos问题”对Ethos的侵袭和破坏,但是他似乎没有反思现象学方法本身对于Ethos探讨的有效限度和侵袭的可能性。  

[11] Held称这种悖论关系为一种“悲剧性的关系”,参见《世界现象学》第273页。  

[12] 关于此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参见Held在《世界现象学》第281-282页的论述。  

[13] Klaus Held:《世界现象学》第286页。  

[14]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第245页。  

[15] 《论语·学而》。  

[16] 在此有必要提及,刘小枫在其影响广泛的《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一书中把中国现代革命观念溯源到儒家“革命精神”这一基本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17] 《易·井》卦辞。  

[18]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影印)第六卷第328、337页,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  

[19] 《易·井》卦辞。  

[20] 参见《周易正义》此条注。  

[21] 参见《中庸》。  

[22] 《中庸》。  

[23] 《礼记·大学》。  

[24] 《礼记·礼器》。  

[25] 参见《中庸》。  

[26] 《周易·复·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27] 《易象传·巽》。  

[28]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9] 《论语·为政》。  

[30] 《礼记·曾子问》。  

[31]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一·玉杯第二》:“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云朝云,辞令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引而后之,亦宜曰:‘丧云丧云,衣服云乎哉。’”  

[32]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北京,2002,第13-14页。  

[33] 《礼记·中庸》。  

[34] 白话译文:“人一死,就招人厌恶了;人死无能,就遭人背弃了。因此为死者制作绞带、衾被,设置柳车、翣扇,是为了使人们不厌恶死者。刚死的时候,设脯醢做祭奠物;将出葬,设遣奠而后出葬;葬毕回来又设虞祭以向死者的神灵献食。从来没有人看见鬼神享用过这些祭品,但自古以来也没有人舍弃过这些礼仪,就是为了使人们不背弃死者。”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1997年,第157-158页。  

[35] 见《荀子·礼论》。略译“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人死后要装饰,举行丧礼仪式要使死者逐步远去,时间长了便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36] 《论语·先进》。  

[37] 《礼记·檀弓下》。  

[38] 《礼记·大学》。  

[39] 《礼记·檀弓下》。  

[40] 《礼记·檀弓下》。  

[41] 《论语·泰伯》:“立于礼。”  

[42] 《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也许可以效仿其语法说“人人”。  

[43] 《论语·里仁》。  

[44] 《易·系辞传》。  

[45] 这里所谓“礼仪起伪的自然”者,欲折衷孟荀也。所谓孟荀、今古文、汉宋、儒道、儒耶、中西之别,无不可执中而化之也。  

[46] 参见《礼记·礼器》。  

[47] 《礼记·礼器》。  

[48] 《礼记·礼器》。  

[49] 《荀子·大略》。  

[50] 《论语·子罕》。  

[51] Zwischen,中间,之间,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关键词。参见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d. 65: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89. 非常简单地说,根据通常的理解,必须先有空间和时间,然后才谈得上在两个空间点或时间点的“之间”。然而海德格尔所发现的这个作为时空“原现象”的“之间”不但不是以通常含义的空间和时间为前提的,反而是给出空间和时间的原初的(用连字符连接的、一体的)时间-空间(Zeit-Raum)。  

[52]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哀公问》:“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53] 参见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中对时间三维之间“相互到达”(Sich-einander-Reichen)的论述(Martin 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76, S. 14.)  

[54] 《礼记·礼运》。  

[55] 《礼记·礼运》。  

[56] 《论语·述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张申府与20世纪中国哲学

  • 下一篇文章:复归生活、重建儒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