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时,便
只能相信别人所提供给我们的资料。甚么人的资料最为可靠、信赖呢?当然
是那一方面的权威∕专家了。
由是,当我们要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我们会找经济学的权威。当计算机出
现故障,我们会找计算机专家帮忙。在这些情况下,诉诸权为是没有不妥当的。
一般而言,我们说,「诉诸权威的谬误」。是指诸了不相干的权威。比
方说,我们要了解儒家学说的内容,但若我们即使找了强如爱因斯坦来解答
,那也是徒然的,因为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权威,而不是儒家的专家。在对
儒家学说的研究和认知上,他只是与我们身份平等(甚至不如我们)。
当然,上述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为用来说明何谓诉诸不相干权威把了
。可是,我们并非时常都会遇上如上述那样的极端情况的。反之,我们会遇
到的情况是,有一些问题,不知应找那一方面相关的专家。要判别哪些是相
干的权威,抑或只是「自命」的或以讹传讹的以为是某方面的专家,往往是
最考究的功夫。
例如说,我们可否找出对「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专家呢?或许人们
会以为是神学家,但这其实是有疑问的。神学家往往对以上的问题持肯定的
态度。但是,「神存在」这一命题却是争论不休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
无神论者了。如果神学家是这一问题的权威解答者的话,则无神论者亦是权
威。但这两派的权威所说的话又是恰巧相反,并且互相茅盾的。这样的情况
,与我们一般对权威的改念及解释相差太远了(10)。
这?,笔者再取一宗教上的例子阐明人们是如何诉诸了不相干的权威。
不知为何,很多教徒(任何宗教的教徒)竟会以为牧师∕神父∕僧侣∕
道长......必然拥有着丰富的「宗教知识」。于是,不论那些「传道者」所提
及的是那一个宗教,听者竟都以为他们的话必然是一正确的描述了。例如说
,牧师宣称「儒家不够超越性」、「佛陀在八十多岁时因悟不了道而郁郁而
终」;或一法师写下(大意)「一神教只能受盲目的追随,而不能接受历史
的方法和科学的角度的考验」(11)。以上的话,知者藐藐,但一般的信
徒确是深信不疑。
其实,「判教」的工作,并非任何宗教人士都能作的,除非对被比较的
各种宗教有着深刻的认识,却更是先虚怀若谷的接受,然后才可真灼暸解。
否则,仅以自己一教的观点立场去看别人,自然是格格不入,又或是以为别
的宗教「错漏百出」的了。如此说来,那些各派宗教的权威们,恐怕大都难
以胜任「判教」的工作了。若要认识一宗教(比如基督教),却以别的宗教
(例如回教)的权威之言为依归,不是诉诸权威的谬误又是甚么呢(12)?
可以说与诉诸权威「相反」的,便是人身攻击的谬误。人们尽信前者一
切之言,却又完全否定后者说话的可信性。当明白诉诸权威的问题后,也可
大致明白人身攻击的谬误是甚么来的,故这?仅为略解释一下便可以了。
顾名思义,人身攻击的谬误的最大特点是「因人废言」。因那人不相干
的言行,便断定那人其它的言论都必然为错,这便是因人废言。这种错误,
其实实很易看穿的。试想,难道一个数学科不及格的人,宣称「1+1=2」
的时候,此言的真确性会因此降低了吗?当然不会。其它的例子,如指摘写
关于爱情的文章的作者并无恋爱的经验;又或者否定一个不熟习使用计算机的
人宣称用计算机的好处的言论等,若没有其它证据支持其指摘的话,便均可说
是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了(13)。
总而言之,以上的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讲者的情况,反而忽略了其言论
本身。拥有批判思维的一个好处或特性,不需要理会与言论无关的外在(如
人为)因素。当然,这种思维亦可告诉你如何避免犯了上文所阐述的两种谬
误,免得自己思考错误而不自知。
下篇:一个「伪似说明」例子的批判
甚么是「伪似说明」?
基本上,一切似是而非的理论,都可算是「伪似说明」。其之特点,不
但在于其「伪」,更在于其「似」--「鱼目混珠,似是而非」正是「伪似
说明」的写照。
上文所提及过的各种谬误,都可能出现于一些伪似说明的理论之中。当
然,伪似的说明所可能包括的谬误,亦不必仅限于本文所提及的数种。
正确的思考方法,正是对付伪似说明的克星,这点正是笔者不嫌其烦地
再三说明的事实。
诚然,仅仅懂得思考方法学的内容而不加以实践,是很难达至拥有批
判思维的境界的。因此,当我们接触到一些伪似说明的理论的时候,不妨拿
来「练习」一番,看看自己的批判能力去到甚么程度,本节的主旨,便是要
批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作为一个实践批判思维的示范。例子取自《麦皮
匠》一九九七-九八年度第四期(总第十三期)的一篇名为《何为好文章?
n(以下简称《何》文)的文章。此文的作者认为,「我们可从内容以及写
作手法两方面厘定一篇文章的好与坏......此文〔指《何》文〕会着眼于内容
方面......」。依据《何》文作者的见解,「『避免陈腔滥调?写出别人所看
到而观察不到的』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
由于其言论之中一关键词眼是「观察」(另一关键词眼是「看」或「看
到」),因此,我们不妨姑且将其之言论称为「观察论」,而称《何》文的
作者为「观察论者」,看看究竟观察论是否真的如这位观察论者所言,是一
个能判别厘定自己或他人文章好坏的方法(14)。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至少是同情地了解,即从最有利于观察论者的角
度来了解)观察论的意思。如上文之所言,其之关键词眼为「看到」(可简
约为「看」)和「观察」。那么,这两个词语的分别在那?呢?
观察论者也知道「大家可能未清楚『看到』与『观察』之分别」,于是
,他便用了一个例子说明。他举的例子是,「看到」梯级的人是不知那?有
多少梯级的,只有「『观察』过楼梯的人才能说出答案[指知道梯级数目]。
平心而论,我们可从这个例子中知道「看」和「观察」的分别吗?是否
「观察」便是在「数」身边的事物,而「看」则否?
查《辞海》酉部第八页,「观察」(observation)即「对
于对象为有意的考究,以求得正确经验之作用也」。这个解释十分清楚。再
看午部第一四二页,「看」字则可解为「睎」。可是,当我们查《辞渊》的
时候,问题便来了:在其一三三三页,我们可知「观察」即「观测视察」;
而在一00一页,「看」却是指「用眼睛观察」!再查《商务新词典》,
「看」字更是可直接解释为「观察」的(见四五八页)!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即是说,我们平日言语?,是有不少时候将「看」
和「观察」当为同义词而交换使用的。可是,观察论却明显不是将这两词语
如此运用,其实,同情地了解,我们或可知道,观察论者对「观察」一词正
是如《辞海》的解释;至于「看」字,则约为「没有怎样留心地看」之义
(15)。既然如此,观察论者何苦要提出两个令人易于混淆的词语,再
用了一个模糊的例子作注释呢?(或许,他要作一次示范,作为他自己所说
「有些作者刻意运用......复杂的句式......为的是要令文章予人『高深莫测?
z的感觉。而事实上,其文章内容可能极为空洞,并不高深」的一个例子?)
退一步而言,即使其并未有用词上之混淆(即「看」和「观察」是如其
所言的那样运用),这个观念论还是站不住脚,有一点要附带说明的是,观
察论者并未有说明过其所言的「避免陈腔滥调」,与「写出别人所看到而观
察不到的」的关系。换言之,前者与后者是因果閞系?互不相隶?可互相交
换其义?以上的说法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也可就其久各种可能性而解
释观察论。
观察?者在《何》文中引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观察论(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