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感觉之间骚动着的当代人的神经兴奋起来。
当前中国学界,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文化研究互相生发促进,使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日益重视经典与通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文本研究与传媒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注重研究者的自我身份及其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等文化身份的考察,重视在跨国资本和消费主义中与中心文化相对应的边缘话语的研究。因此,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作为方法论、政治论、批评论的杂糅,不仅研究大众传媒、通俗文化,也研究女权主义、少数话语和多元文化主义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从而构成其杂色纷呈的当代多元文化景观。在后殖民文化时代,我们在认真地思考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对后殖民状态中的东方文化身份加以重新书写,从更大的文化语境思考:在后殖民与后现代这一多元文化时代,我们在反对独断论和决定论时,怎样才能不可滑向另一极——绝对的相对主义。
后殖民主义同样存在着自己的问题:它将冲突斗争和政治意识形态等作为世纪末的文化阐释代码,使冷战式的对立思维得以进一步扩充。另外,后殖民主义强调从前殖民到新殖民再到后殖民,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文化往往就成了激进的抗议文化。如何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制衡,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必得解决的问题。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进一步透析后殖民主义在某些方面对当代文化研究的思维突破作用以及其理论盲点,看到它在其具有诱惑力的话语效应中又具有历史性上的文化保守性,而且它在强调文化冲突的同时也使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很难达到冲突化解后的问题解决。这样,在东方与西方、不同阶级与民族之间,是以冲突的矛盾性强调权力强弱对比和中心与边缘的对立而达到矛盾的激化呢?还是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强调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全球冷战后的“文明的冲突”的思维得以消解,使得和谐对话逐渐取代文明冲突,文化差异性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呢?
当然,后殖民主义文学确实在创作中提供了重要的想象力和新的民族精神,甚至也表现了共同传统基础上的群体意识及其理论依据,但是如果全盘否定具有某些普遍性的东西作为人类的共同性尺度的话,就有可能使世界在诸多话语领域逐渐丧失一些合法的、平等的、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从而使“敌对斗争”成为后殖民景观中的新场景。在信息时代如何避免这种反西化、反现代化而导致的第三世界的相对贫困,同时在保持自我相对差异性的同时,而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标准加以认同,确实上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当代中国的“后”现象的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而难有定论的重要工作。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对其发生发展的文化轨迹、多元思维论意向、价值消解问题,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化学术产生的影响加以正当地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这一研究将有希望深入到全球政治的、文化的、权力话语关系网罗中,去切实地揭示其理论的真正意图之所在,从而使我们摆脱自身的视域局限性,而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纪性和世界性的真实“问题”之中。
不管是纳受还是拒斥,当代社会中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思潮都已经改变了我们阐释世界和重建意义的符码,并改写了过去的乌托邦话语和中心性价值观。尽管其中的偏激使得社会正常的肌体也遭到了损害,但是总体上看,“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基本共识使得边缘声音浮出了历史地表,多元价值和文化宽容精神使得当代社会更为个体化。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关注文本之外的边缘问题和被中心话语遮蔽的问题,那么,后殖民主义则注重在文本政治的解读中转换文本的解释语境和意义结果,在新的政治话语体系中重新寻觅文本失落的意义,进一步关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渗透中所暴露出来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内在紧张问题。这种通过某种理论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实践使社会产生重大转型的话语,让中国知识界产生了离心和分化,这种离心和分化有其负面效应,同样也有其积极意义。一种理想的共识的破裂,表明今天的多元时代,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自己的思想结论,没有放之四海的现成真理,也没有可以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先师,而只有通过不同集团群体、不同思想层次、不同话语领域的持续不断的良性对话,才能获得多种意见的短暂共识,而后再分化,再力求获得新的共识。
(原载《当代美术家》2000年第2期)
--------------------------------------------------------------------------------
[1] 董鼎山《所谓“后现代派”小说》,载北京《读书》,1980年第12期。
[2] 袁可嘉《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载北京《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11期。
[3] 刘峰《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想》,载上海《文汇报》,1986年6月。
[4] 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载北京《读书》,1986年第3期。
[5] 杭法基《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绘画》,载北京《美术》,1986年第8期。
[6] 王天锡《一定要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做出抉择么?》,载北京《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7] 史建《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思考》,载北京《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
[8] 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 詹克斯著《后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10] 戈德伯格著《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11] 九十年代出版了大量关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方面的译著。主要有: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1991年版),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1992年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后现代主义》(1993年版),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1994年版),哈桑著《后现代的转折》(1994年版),琳达·哈琴著《加拿大后现代主义》(1995年版),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1995年版),N.霍兰德著《后现代精神分析》(1997年版),利奥塔德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1997年版),利奥塔德著《后现代状况》(1998年版),德里达著《文学行动》(1998年版),保罗·德曼著《解构之图》(1998年版),杰姆逊著《快感:文化与政治》(1998年版),吉登斯著《现代性自我认同》(1998年版),马克·第亚尼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1998年版),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1998年版),卡勒著《论解构》(1998年版),波林·罗斯诺著《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1998年版),彼得·克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1999年版),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1999年版),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1999年版),米勒著《重申解构主义》(1999年版),萨义德著《东方学》(1999年版),D.凯尔纳,S.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1999年版) 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年版)等。“后学”方面的编著中较有学术分量的有:乐黛云主编《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1991年版),乐黛云、张铁夫主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994年版),王善钧主编《由“结构”走向“解构”》(1994年版),杨豪中编著《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文化》(1994年版),王燕来编著《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1997年版),孔新苗编著《西方后现代绘画》(1997年版)等。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