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论死及死亡的超越      ★★★ 【字体: 】  
论死及死亡的超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1:0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论死及死亡的超越

发布时间: 2003-9-5 作者:郑晓江

(提 要)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认为:(1)解决死亡的

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

2)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十分重大。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珍惜生

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3)

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

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个现代人,只有解

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

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害怕之。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

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

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

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应该要做的

只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

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一个

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

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

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

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都如此。大凡有生命者,都

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

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

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谁

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

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

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

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其它生物也

好,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

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

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

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



可是,即便人们从生命之根理解了死亡的必至性,仍然会在情感上万分恐惧与

害怕死亡。这一点必须从死亡本质的角度来加以化解。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

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

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

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

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

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因此,

活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



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

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仅仅是观念而已,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所

以,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

惧、害怕和担心。这些有关死亡本质及如何免于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当有

效的,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经常沉思一下,去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积极地思考

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样,也只有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但是,人们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生而必死,自己生前拥有的一切都必然

地要完全丧失掉,那生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生前的奋斗、获得、悲欢离合等等,

又有什么价值呢?一句话,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既然

凡有都必归于无,那又何必要有呢?实际上,应该延伸一下再深入地

思考思考:无之后又是什么呢?那必是有!所以,一个现代人要如中国古

代哲人所说的那样,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应该做到大其心,要跳出自己此生

此世的限囿,立于宇宙大化的本体之境来看生死。如此,人又何必要悲泣于自我必

死的结局呢?要明白,我之死正是他之生,我必死然后他才能生;

有生命之物的死,恰恰是万物之生的前提。况且,没有前者之死,又那会有我们每

个人的生?既然我之生建基于他之死的基础之上,那我为何不能当一

下他人之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从而勇敢地步入死途呢?正如我们人在生活中

不能太自私一样,我们在生死的问题上同样不能自私。而且,人们在生活中自私一

点关系并不太大,不过会造成一些人生中的麻烦罢了;可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一

个人若很自私,极不情愿地面对死,那就必然造成自我的生与死的品质极低──在

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极度地恐惧死。可是,无论你愿意与否都不可能改变人必死的结

局,死亡肯定会在某时某刻必然出现。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应在生死的问题上达到

心胸广阔,无私地对待生,也无私地对待死。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死时,他也

就必能正确地对待生;当一个人真正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时,其生活与人生

便走上了一条坦途。





二、关于死亡的意义





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它还进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

意义。但是,人们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

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死,去沉思

死,去由对死的扣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

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生死相长。



首先,死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

,这就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

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可见,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

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中的宝

贵时光,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

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人们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

安理得,并为自己即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不已,这就达

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可见,由死可以反观出生的真正的意义所

在。任何人在生的阶段时都应该生机勃勃,奋发努力;而到了死时,则应该心

安坦然,无所牵挂。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见

许多人埋首于求这求那,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好;在为人处世时,刻薄、吝啬、

毫无怜悯心,无所不为。也许他的确成功了,拥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这个世界

上不爱别人,不帮助别人;当然别人也就不会爱他,也就不会帮助他。因此,他在

现世的生活就肯定相当的孤独;而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会因为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永

久地丧失而痛苦万分。人之生死的吊诡性就在于:人们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

的少,其痛苦也就相对要小;人们生前拥有的越多,死时就丧失的越多,按一般的

逻辑,痛苦就必然会大。对于那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

  • 下一篇文章: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死及死亡的超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死及死亡的超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死及死亡的超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