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      ★★★ 【字体: 】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48   点击数:[]    

系生存,甚至也不完全局限在处理价值问题,在人之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数不清的生活问题,这些问题的求解都可最终溯源到人之生命的存亡问题之上。所以,生死学的研究和教学不包括人们的人生问题和生活问题在内,是不够周延和完善的,这实际上会极大地妨碍对人之死亡问题做更深入更细致地探讨。所以,有必要提出发展一门生死哲学的学科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生死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死亡学、死亡教育与生死学及临终关怀的兴起,主要是对临死者及逝者家属意义重大,可使之不同程度地免除死亡恐惧与痛苦。那么,如何使活着的人能从对死亡的研究中获得教益,以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呢?这就需要发展生死哲学的学科。



所谓生死哲学,主要是把对人生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人生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对死亡问题的体认;而死亡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而且,生死哲学认为,人之生可分为生命与生活两大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影响;并进而指出,人之生与死不是截然不同的二个领域,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人在生的过程中有死之因素,而人之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如此去对待生与死,将使我们现代人受用无穷。比如,人们可以从海德格尔的由死观生之原理来达到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珍惜;从生死互渗观达到对死后生命永存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更有价值的事物,如人伦亲情、世俗友情、人间爱情的体认,以及不懈地追求。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从内在生命存在的品格出发,人们皆会渴盼普遍性;但人的现实生活却是相当的功利性和个我性的。生命存在的普遍、人类、人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而生活是个我的,拥有多少钱和物是个我的,享受也是个我的。可见,当一个人仅仅盯着自我生活时,是无法体会到生命存在之普遍性的,也就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普遍性。只有我们每个现实中的人都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死亡意识,在生前、在活得很好之时,就意识到死亡的必至性,意识到无论你现世的生活状态与性质如何的不同,人人都会死则一样。死亡是对生的超越,是对生命存在普遍性最好的论证。因为死亡的性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状态有不同,生活的性质也不一样,而生命的本质则一,都是一由生到死的过程。死亡的存在提醒人们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本真,不过因为我们埋首于日常世俗生活而忘记了或体认不到罢了。因此,我们不能等到死神降临时才来被动地求得普遍性,而应该在生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去追求普遍性,获得普遍性,实现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特别看重你的我的他的之物质性功利性的区分,不特别执着自我的一切所有,以共同共通之超越性来对待我们的生活和他人的生存。如此人们就可以有生活中的大气度和生命里的大自由。汉刘向云: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得?仲尼所谓大公也。(10)楚共王是楚人,所以他遗弓后觉得总归是楚人得之,故何必去寻?在仲尼看来,此公心还不够,楚王不仅是楚人,更是人,所以,应该是人遗弓,人得之,又有何所失呢?又何必去寻求呢?此真的是至公了。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关键,正在处于个我化生活中的人要从生命的存在的本真上意识到你我他的一体,视天下人无一人非我,因而无需一物要专属于我,这样也就实现了生活的个我化向生命之普遍化的转变,达到了人生的大潇洒。



从生命的普遍性品格出发,人们无不渴盼永恒性的存在;但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又是个我的和有限的。此一人生的深刻矛盾如何化解呢?我们每一个人在自我之人生过程中,在充分地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一切舒适的同时,必须从意识上先行到死,从而认识到人生是短暂的,一切的物质享受也都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就可以从埋首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来,可以去沉思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去体认生命存在的真实含义。当我们由死亡意识而深深地沉思应当如何生活时,可以获得什么认识呢?我们首先得到的启迪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人生似乎都是独立的,生活的性质与内容也都是不同的;可是,当我们一想到人人都会走向死亡,都必不可免地丧失掉自己的生活时,那个无法体验的归宿便能让我们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那就是:生活是万殊的,而生命则为一。也就是说,生活是个体之事,而生命则为全体之事;个体之人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而人类生命的存在却是共同的,比如在生命存在的分子水平上,人无一例外地都是由同样的蛋白质等化合物构成;人类的精神意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人都有着人的精神则是共通与共同的。死亡昭示着我们一个生存的真理:每个人不管他现实的生活是如何的不同,他在生命存在的层面与他人、与整个人类是相通相同和一致的。这样人们就能够而且应该从生活的个别性走向普遍性,并实现最终的永恒性。既然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层面上是一,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里避免私利的至上,而以爱心、慈心、仁心相对待,去友善地与他人相处,以真心对待别人,必使别人真心地对待你自己。达到了这样一种生活的状态,你就可以摒弃孤独而获得友谊的环绕,生命的充实,从而在生活的个我化中实现生命的永恒。



从人之生命存在的永恒性出发,人人都希望实现人生的超越性。一个现实中的人如果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才是我们人生活中的真谛的话,就不会完全埋首于现世的物质利益的获取和现代生活的享受,而会去追求超越性的东西,以实现生命存在的永恒性。有一位台湾的20岁的青年,他的生活原本充满着打篮球、听音乐、飞车、舞会、出国游学等等一切青春浪漫的生活,这一青春飞扬的日子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大出血后戛然而止。面对医检报告,他无法相信自己得了肝癌,住院三周,他的生命便一去不返。向来视其为己出的叔叔心痛万分,彻悟般地说:生命是这般不能掌握,我每日汲汲营营只顾赚钱,到底所为何来?(11)一切物质性的东西,如金钱等都是可变的、易逝的、易失的,在人之生活中它们虽然不能少,但却无法使我们获得生命的超越性。所以,人们应该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去多多进行精神性的创造,把自我之生命、心血凝聚成某种永恒性之物,如道德文章,如丰功伟业,如某项发明与创造,等等。一当我们的生命必不可免地结束时,这些包含着我们心血的创造物便能够使我们的生命在死后永存。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哲人的追求中体会到人们超越生活的个我性达至生命存在普遍性的重要。宋代大儒张载曾有一句名言:存吾顺是,殁吾宁也。存与殁恰好就是生与死。当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时时有民胞物与的胸襟,能视天地万物为一体,那么,便能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感受到天地虽有损益,但本质上则是的永恒;生命虽然有生死,但其存在却是不朽。儒者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在人生命的层面沟通自我与他人、与天下之人的存在,从而获得了生活目标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人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孜孜不倦地做超越个我生活之事,达到人生过程中的个我性与生命存在的普遍性的整合。人之生命普遍性的达到,就能够实现死时之宁、之无所遗憾,这样也就实现了人生之最高理想:生命和生活的普遍性、超越性和人生的永恒性。此即所谓君子、贤人和圣人。



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者又是如何达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与人生的永恒性的呢?道家学者要求人们在日常的个我化的生活中要努力于实现不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 下一篇文章:论中韩气学家对佛教的哲学批判――以张载和徐敬德为中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