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三)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6:18 点击数:[] ![]() |
|||||
而这显然不是本文所能企及。因此,关于这些问题,请参见拙文“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载《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34页。 [12] 参见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 B. 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231页。 [14]张灏等编:“晚清思想”,载《晚清思想发展讨论——-几个基本论点的提出与检讨》,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33页。 [15]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16] 参见拙著:《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我认为,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知识界对我所说的 “建构者/被建构者”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集体不意识,亦即我所谓的对西方各种流行理论的“前反思性接受”取向——它渗透在当下中国社会科学场域中以各种名目展开和固化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嵌入在中国法学对社会秩序及其制度所做的各种正当性论述之中,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型构着评价中国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理想图景。毋庸置疑,通过揭示“建构者/被建构者”的同一性而获得的对这种“前反思性接受”取向本身的洞识,至少开放出了这样几个值得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这种“前反思性接受”的取向?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这种取向之间究竟具有何种经验相关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在这种取向下所生产和再生产的知识是否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真实的社会秩序及其制度?显而易见,只要我们试图从“前反思性”转向“反思性”的立场,亦即努力使知识重新获致它本应具有的那种批判性力量,那么一方面我们就必须对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中国知识生产制度及其赖以为凭的结构进行检视,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对西方论者就何种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更可欲这样的问题所提出的一些主要的理论解释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分析。当然,这些问题虽说与本文的讨论紧密相关,但却已然超出了本文所设定的讨论范围。 [17] 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18] 参见拙文:“社会科学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研究与反思》(增订版)自序”,载《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9] 参见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20] 参见德赛:“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0页。 [21] 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普兰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66年版,第5-6页;转引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22] 详文请参见D·杜鲁贝克:“论当代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2、3期,亦请参见奥·凯恩-弗伦德:“比较法与法律移植”,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3期。 [23]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法律工具论”虽说避免了“进化论和法律移植论”所具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但是它仍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一些论者对它进行了批判:第一,“法律工具论”致使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奉承政府;第二,“法律工具论”会把法律降为政策工具,甚至抹杀法律的内在价值,进而有可能为暴政所利用。关于这个问题,详论请参见D·杜鲁贝克:“论当代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2、3期。 [24] 约吉达拉·辛格曾经把不同的论者对待“现代化”的基本态度划分为这样四种:“进化的-历史的”、“进化的-组合的”、“联系的-历史的”和“联系的-组合的”;请参见德赛:“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25] T. Skocpol:“论Wallerstein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与历史的批判”,载萧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403页。 [26] J. LaPalombara,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p.38-39.尽管LaPalombara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但是我以为他的观点亦可同样适用于现代化的其他方面。 [27] 众所周知,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始遭到了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此方面的著述极多,汉语世界的文献请主要参见:萧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版;伯格:《发展理论的反省:第三世界发展的困境》,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版;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艾恺:《世界范围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中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英语文献请主要参见:JRGusfield: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Misplaced Polar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2, 1967, pp. 352-362; R. Bendix: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considere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9, 1967, pp. 292-346; DCTipps: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ie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5, 1973, pp. 199-226; A. Smity: The Concept of Social Change, London, 1973; C.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Uni. Press, 1975, Chapter 9; I.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A.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plity Press, 1990. 本文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所依凭的主要是西方论者对现代化理论及其预设所做的批判以及世界范围内反现代化思潮中的种种观点,尽管这一点有些遗憾,一如阿明所尖锐指出的那样,“非西方世界在今天提出这些问题,适值西方世界自己正在进行痛苦的反省,并在开始怀疑其自身的优越性、普遍性,甚至怀疑它惯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许多东西是否还有效。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即使在这个事例上像其他许多事例一样,我们依旧在踩西方的脚印,我们唯一可希望的是,这事例将是最后一个事例。”(阿明:“依附性发展”,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28] 阿明:“依附性发展”,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现代化理论”的内在困境主要在于通过现代化概念的一般化,把非西方后发展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在面向现代化之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西方先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相提并论。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后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