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原因。至于采取什么政策,什么样的政策更好,如何应对和驾驭这种波动,而不是被波动。
这一阶段争论比较多的是政府财政,以什么样的手段调控经济,是市场经济制度还是行政政策。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还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当中还有很多行为主体的决策方式、行为方式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变量变动的,仍然可以是预算软约束,仍然可以拿着贷款不还,仍然可以走后门得到很多资源。有大量的行政主体,针对这些行政主体,包括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还得采取行政手段,才能起调控的目的,才能使调控有效,否则无效。我们很多行为主体连本金都不还,讨论利率干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唱市场经济高调,我们还不是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我们要改革,这当然对,我们一天到晚也在改,在研究改革的问题,也在研究市场经济怎么发展的问题。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怎么短期?当年要见效,经济往下滑的时候当年要通过财政支出扩大,货币扩大的办法使需求调控下来,打断经济下滑的趋势,当年要把需求拉下来,当时实现一定的增长,这是短期。经济过热的时候当年要采取措施,紧缩银根还是实行控制也好,当年要把需求拉下来。而改革可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改了这么多年,很多行为主体改了多少?那是长期的事情,实现市场经济体系,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依靠行政主体了,这个提法是对的,现在不行,现在采取那些措施就实现不了宏观调控。
现在我们是一个过度的经济,体制转轨当中的经济,是一个二元结构经济,这个二元不是贫富,而是两种体制并行。现在采取行政的措施,会对市场经济实际产生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存在,情况就复杂一点。采取的那些措施又会导致体制的恶化,部分现在行政体制的加强,确实引起了一些问题,当然也有一系列的错误。这次两大错误,方向对,而且比较快,第一大错误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是把问题当作一个总量问题,宏观问题,而是当作产业问题,因此拼命产业指导,想控制住局面,结果迟迟不能见效,什么道理?突出的问题就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很早就采取措施了,就是降下来,因为没有看作是宏观经济总量过热的结果。新经济的时候,钢铁水泥都是夕阳产业,当时说不存在新经济,说钢铁水泥是中国朝阳产业的时候没有人听,现在为什么热起来了,是因为我们投资30%、40%的增长,大家都需要电解铝,大家蜂拥而至。控制投资规模,管钢铁水泥电解铝有什么用?!没有当作一个总量控制,没有解决总量的问题搞这些产业政策不解决问题。
第二个错误在于我们一方面采取行政措施,应急、救火,同时采取市场经济的调整,要采取让市场经济变量变起来的措施调整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整供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利率,这是调整总供求关系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利率为什么不动?就是因为拿着大量资金的出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反对利率调整,利率一动就影响这些人的利益,因此闹的中国的利率长期不动。
05年如果继续通货膨胀,如果美元利率再发生变化,如果各种经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利率的话就应该调,不调才是奇怪的事情,利率经常有所调整是正常的事情。格林斯潘一年可以调12次,市场经济真正发达起来,这种机制都运行起来的话,他要不调的话市场要求他调。觉得经济关系就应该这样不断调整,长期经济变量不能变,这是我们的一大问题。问题不在于是否采取行政手段,而是在目前的手段下这些经济变量是否能够变起来。中国经济确实很多,这是一方面,怎么从这方面理解经济发生的各种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的问题是宏观动态无效率,什么无效率?就是刚才说的投资过度,生产能力过剩,大波大动,这个无效。还有其他很多无效,包括资源配制无效,那么多资源配制到没有用的地方去,包括生产无效,很多企业亏损,政府行为,在配制方面都无效,这都需要解决,但是这些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解决的。其他的问题要通过其他改革措施、政策加以解决,因此改革和调控并行不悖。现在经济基本稳定下来了,改革的事情就要更多的提上日程。有些领导人也说过这个话,05年是改革年,以改革为主线。03年中国有非典,04年中国宏观经济过热,那时候有点像非典,全国26个省停电,这是很紧急的事情,全国调油发电,会干预其他事情,甚至会造成改革的倒退。现在经济稳定下来了,这方面的工作就要做。
怎么看待有了宏观经济调控之后的经济过热
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目的是运平不动,原来是这么大,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在这儿就开始往下走,实现所谓的软着陆,平滑一点,让波动小一点,这样就实现了宏观效率最大化。要想实现这种效果,要想实现软着陆,要想使宏观效率比较好,就要求及早的采取措施,要求宏观调控政策比较及时。经济刚到这儿就开始采取措施,要早,要及时,要快,等到了这儿再调整就晚了。
去年有这个论点,经济还不算太热,让他热热再调,热了还用你调吗?自动往上走了,还用调吗。世界上有一个观点就是政策往往滞后,这个我同意。到顶点了再调控,就不是反调控是顺调控了,要在经济刚刚形成过热趋势的时候调。
如果我们基本实现了调控目标,能不能实现政策的及时调整成了需要观察的问题。现在还不到时候,现在刚刚稳定下来,我们看这些基本的数据,情况初步稳定下来,但是还不稳定,还需要巩固一段时间,还有反弹的可能。因此现在谈不上马上调整,也许到了05年某一个时期,下滑的趋势非常稳定,而且继续往下走的时候,也许我们就要实行政策调整。90年代一个重大的教训,该紧缩的时候晚了两年,到后边,1995年底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调控的目的,但是没有进行政策调整又多调控两年、多紧缩了两年。这不是现在放马后炮,96年有文章为证,当时基本的指标正在趋向于比较低的状态,至少要环节紧缩的政策,不要进一步采取力度比较大的紧缩政策,当时没有调整,进一步紧缩。当时重要的原因不是个别领导人,当时把宏观调控写进了五年规划、十年计划。把本来是一个短期内调整供求关系的短期政策变成了长期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是短期的政策,要经常存在、永远存在,但是调控的力度、方向要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相机抉择,而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政策。
前两年有些经济学者说宏观经济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淡出,这句话也是错的。怎么淡出?当时做了一个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把财政赤字、国债投资逐步减少下来,实现扩张性政策的退出。五年计划,五年计划就是长期规划?!相机决策被打破了。03年还在谈论退出及04年为了应对宏观经济过热,政府压缩支出,04年已经有了适当的财政余额,这是对的。市场投资少的时候你多投一点,市场投资少了你赶紧少花一点钱,这是04年当年就要做出的决定。因此宏观调控正要永远存在,但是本其是一个短期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而且调整要及时,这才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然后才能实现微调。
微调是什么结果?微观和大波大动的控区别在哪里?我们举自己的例子,最近实现微调而没有实现大波大动的例子是什么?其实就是房地产行业。一说起经济过热总说房地产行业,我个人认为这两年房地产行业的增长基本正常。2003、2004年房地产增长百分之二十几,和前几年基本持平,什么原因?房地产出没出现泡沫?出现了,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但是就是因为调控的比较早,因此泡沫没有大起来,调控什么时候调控?就是曾经被大家骂的狗血淋头的《121号文件》,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长,控制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为什么骂的狗血淋头?因为大家的资金都受到影响,如果没有人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