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保证经济高速增长而大量增发货币,使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这种分析既揭示了通胀的深层根源,又说明了它的形成机理,为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了依据。 综合现象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综合症,主要症状有:一般价格水平公开或隐蔽上升,货币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等。其具体成因和发展过程是,在微观上,产权漠糊、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企业效益差,促成了初次分配中轻消费重积累的倾向和需求膨胀的局面;在宏观上,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为增加基础设施部门投资而不得不搞赤字财政,当借债不能弥补时就向银行透支;银行为保证经济增长而向企业贷款,当贷款大于存款时就靠增发通货来弥补。这就使通胀变成现实 。这一分析与体制说基本一致,具体方法有别,其微观分析着重于体制根源,宏观分析着重于政策操作,并把制度分析、运行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起来。 倒逼机制说。在体制现象说中,有人提出中国通货膨胀的倒逼机制问题,认为货币虽然是中央银行发出来的,但却是由地方和企业逼着发出来的。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工商企业逼专业银行分、支行增加贷款,后者又逼中央银行分、支行和专业银行总行,最后迫使中央银行总行扩大货币发行;二是工商企业通过种种乱摊成本的办法逼中央财政减税让利,从而使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加,扩大的收支缺口由中央银行发票子来填补 。这一概括形象生动,简单明白,突现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和行为特征。 针对1993、1994年的高通胀,关于其成因和机理的讨论有了新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价格冲击说。价格冲击表现为一种或数种投入品的价格突然大幅上升,引起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形成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如石油危机时的情况。1994年,我国农副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汇率调整以及税制改革引起价外税等,形成了价格冲击型通货膨胀。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冲击一般表现为非体制性的外部因素,而在中国,价格冲击具有长期的内生的体制性特征,并且会周期性地出现,形成中国经济中通货膨胀——经济紧缩周期循环的基础。这是由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决定的。因为在渐进式改革中,首先放开的是供给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如工业制成品,继续受控制的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供给价格弹性较低,如农产品、基础原材料和矿产品。实际上,这是将计划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所产生的价格冲击分解为多次,并使供给价格弹性高的产品侵蚀弹性低的产品价格上升的利益,一方面使受控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受损,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另一方面,政府对受控产品价格的调整往往到问题严重时方才作出反映。这就形成了中国物价水平上升的长期压力 。 外资流入说。1994年汇率并轨,并大幅度贬值,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占款净增额占同期基础货币供应增加额的63%。于是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外资流入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推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内配套间接增大通胀压力。这主要是由我国现行特殊的货币供给体制不是负债约束资产,而是资产倒逼负债增长;不是现金发放决定贷款货币,而是现金跟着贷款走;地方银行发放贷款创造货币在前,中央银行加印现钞在后;地方银行自主增发贷款形成“基层推动型通货膨胀” 。有人认为,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总供求以及物价水平的影响,不只是通过货币供应一条渠道,而且要考察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如果经常项目基本平衡或出现逆差,国内储蓄和投资,从而总供求就应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反之,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反映在商品市场上,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压力,1994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但这主要不是通过货币供应渠道即增大总需求而产生的,而是相对减少了国内市场的总供给 。有人则从利率、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入套利的关系上说明了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指出我国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的功能是不对称的,贷款利率的确定主要服从于保持适度的存贷款利差,以维护银行常规运作的利益,银行信贷实行配额管理,而名义贷款利率跟踪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必然使利率杠杆是顺周期操作,形成特殊的利率与通货膨胀同相联动机制。当相对稳定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国内较高的名义利率水平(相对于国际资金市场)相契合时,必然激励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套利。这必然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而推动基础货币扩张。这种由通货膨胀预期引致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不仅恶化了既存的通货膨胀,而且通过推动国内名义利率上升而提高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套利的收入预期,进一步诱导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形成通货膨胀和外资流入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累积循环过程 。 金融体制机能扭曲说。有人不同意上述用国际收支顺差解释开放条件下中国的通货膨胀,认为新增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是现象,由于国家对基础货币和贷款规模的控制,不能说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起了加速作用;由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很小,不会对物价上涨起明显的推动作用;人民币贬值的贡献也不能高估。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多种融资渠道,在政府对货币发行控制很严的情况下,引起信用货币创造的失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引入利益机制而缺乏相应的约束,高利放贷引发生产者成本升高,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 上述几种分析与其说是完全对立,不如说是相互补充。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释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某一方面的问题。须知,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一种解释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问题。不同条件下出现的通货膨胀,其具体成因和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分析,即使相同的角度,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释。 5,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 预期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一支,也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预期的概念出现很早,但是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和一个理论学派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引进热,但是,预期理论这一当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却无人问津。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急剧上升,预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于是,预期理论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兴趣。在现代经济学中,预期理论的研究重点在通货膨胀预期方面,中国的预期理论研究也是从通货膨胀预入手。这种偶然的巧合反映出某种必然的联系。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的综合症,通货膨胀预期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未来发展的一种总体判断,综合反映了人们对经济系统可能施加的影响。因此,抓住了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也就在错纵复杂的经济运行和多种多样的预期行为中抓住了主要矛盾。 预期理论研究的历史较短,进展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据笔者所及,国内第一篇以通货膨胀预期为核心概念的论文首推樊纲的《论“公开宣布的通货膨胀计划”》 ,该文借助于通货膨胀预期这一理论工具,论证了公开宣布的通货膨胀在实现经济计划目标方面是无效的。国内首次提出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测量数据的论文,是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通货膨胀问题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我国通货膨胀的综合治理问题》 ,该文利用自己建立的通货膨胀模型预测,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中,“通货膨胀预期所占的份额为10个百分点”。后来,乌家培和李拉亚利用“剩余法”测定通货膨胀预期,对此数据稍作调整,指出在1988年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表示的物价水平上涨12%中,预期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