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字体: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0   点击数:[]    

方法,在今日壯、布依、高山、黎、苗、傣、仡佬等族中尚有流風餘韻可尋。這與中原漢人「碾米為食」顯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南方諸族舂米有個習慣就是每天只杵一日之食,從不宿舂。清代陸次雲《峒溪纖志》記載不宿舂的原因是「宿舂則頭痛」,而景泰《雲南圖經·元江軍府風俗》則認為是「無倉庾窖藏,而不食其陳」。今人則認為逐日舂米的習俗是南方諸族上古時期生產力不發達,剩餘物資不多,必須「日計所食之數」方可維持一年生計所長期養成的習慣所致。[157]

四、簡短結論
 
地廣人稀,動植物資源豐富,加上相對滯後的農耕技術構成了嶺南地區舊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圖景。但這種舊有的圖景,在宋朝,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而改變。環境的變遷在一些動物的習性上得到反應,而社會發展的變化則在嶺南的稻作農業上得到體現。宋代嶺南地區的稻作整體上仍然落後於江南地區;但在外來移民的影響之下已然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保留了有自己原有的一些特色。 參考文獻
1.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  司徒尚紀:《嶺南史地論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l 994年。
3.  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4.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5.  陳偉明:《關於宋代嶺南農業生產的若干問題——與漆俠先生商榷》,《中國農史》1987年第 4 期。
6.  陳偉明:《宋代嶺南主糧與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中國農史》,1990年第1期。
7.  陽旭:《唐代嶺南農業的發展》,學術論壇,1995年第3期。
8.  Crosby,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①] 李潤權:〈試論我國稻作的起源〉,《農史研究》第5輯,農業出版社,1985。
[②] 記者李維甯、黃兆存,通訊員陳炳文:〈廣東封開:一場大雨驚現4000年前旱稻顆粒〉,《羊城晚報》2002年3月10日封開訊。
[③] 記者曹菁 通訊員黃振生:〈萬年前粵已有水稻英德牛欄洞改寫嶺南水稻史〉,《廣州日報》2005-04-04。
[④] 甚至位於南海中的海南島也不例外。《漢書•地理志》載:「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稻紵麻,女子桑蠶織績。」
[⑤] 《後漢書·任延傳》
[⑥] 徐恒彬:〈簡談廣東連縣出土的西晉犁田耙田模型〉,《文物》1976,3,75-76。
[⑦] 李乃賢:〈?說廣西倒水出土耙田模型〉,《農業考古》1982,2,127-129。
[⑧]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引《異物志》曰:「稻,一歲夏冬再種,出交趾。」《水經注》(卷三十六)提到的交趾夏冬再種的情況是:「名白田,種白穀,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晉人左思《吳都賦》稱,「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劉逵注引東漢楊孚《異物志》云:「交趾稻夏熟,農者一歲再種。」三國時,交趾屬東吳,國稅再熟之稻,可能指的就是交趾種植的雙季稻。唐時,日人元開撰《唐大和上東征傳》提到海南島上的農業時說:「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度。」(引自張澤鹹,〈漢唐時期嶺南地區農業生產述略〉,《九州》(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9,65。)證明唐時海南島上仍有「再熟之稻」。
[⑨]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⑩] [元]釋繼洪:《嶺南衛生方》,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1。
[11] 《嶺南衛生方》,131。
[12]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
[13] 《嶺外代答》卷四《廣右風氣》。
[14] 《嶺外代答》卷十《十妻》。
[15]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五十三《定數八》載:「韋執誼自相貶太子賓客,又貶崖州司馬。執誼前為職方員外,所司呈諸州圖。每至嶺南州圖,必速令將去,未嘗省之。及為相,北壁有圖。經數日,試往閱焉,乃崖州圖矣。意甚惡之。至是,果貶崖州。二年死於海上。」(出《感定錄》)
[16]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
[17]《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
[18] [宋]劉安世:《元城語錄》。
[19] A. Crosby,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 曾雄生:〈跛足農業的形成——從牛的放牧方式看中國農區畜牧業的萎縮〉,《中國農史》,1999(4),35-44 。
[21]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九《書柳子厚〈牛賦〉後》。
[22] 《蘇東坡全集》續集第一卷《雷州八首》。
[23] [宋]呂祖謙:《宋文鑑》卷二十四。
[24] [民國]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八之二六。
[25] 《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巢居》。
[26] 《嶺外代答》卷九《禽獸門,虎》。
[27] [宋]石介:《徂徠集》卷八《辨謗》。
[28] 《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齡》。
[29]  引自[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六十。
[30] 《宋史·五行志》。《夷堅丁志卷第十》也有類似記載:「潮州象:乾道七年,縉雲陳由義,自閩入廣,省其父提舶司。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下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