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岐紀聞》。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 [100] 《瓊黎一覽》。 [10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八十卷《瓊州府部》匯考八《瓊州府風俗考》;又清朝德宗光緒二十三年(1897)李有益撰《昌化縣誌》也有相同記載。昌化縣,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102]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神宗元豐四年十一月己酉。 [103] 曾雄生:〈象耕鳥耘探論〉,《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1),67—77;〈沒有耕具的動物踩踏農業--農業起源的新模式〉,《農業考古》1993(3) ,90—100。 [104]《宋會要輯稿》 XE "《宋会要辑稿》" 食貨一之十六。 [105] 嶺南畜力充裕情況可以從當時嶺南地區牛只大量外銷中得到證實。《嶺外代答》中提到「牛自深廣來」,當時江南地區的百姓到嶺南「作冬」,另外,嶺南地區還大量屠宰耕牛。 [106] 《嶺外代答》卷四《踏犁》。 [107]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洛東鄉壯族社會歷史概況》,1965,15。 [108] 陳偉明:〈關於宋代嶺南農業生產的若干問題〉,《中國農史》1987,第4期,62-63。 [109] 《水心先生文集》卷第十五《司農卿湖廣緫領詹公墓誌銘》。 [110] 《全唐詩》卷三五四。 [111] [宋]黃庭堅:《山谷內集詩注》卷十二《謫居黔南十首(之八)》。 [112] [宋]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二《到羅浮始識秧馬》。 [113] [宋]黃徹:《䂬溪詩話》卷十。 [114] 《嶺南衛生方》,1。 [115] [宋]蘇過:《斜川集》卷六《志隱》。 [116]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九。 [117] 《嶺外代答》卷八《月禾》。 [118] 《潮州三陽志輯稿,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嶺南叢書),陳香白輯校,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第34。 [119] 《蘇東坡全集》續集卷二《絕句·過黎君郊居》。 [120] 民國三十五年《潮州志》卷九《農業》:「水田每年可種早稻及晚稻各一次,其餘時間則任其休閒。」據調查,冬閒田的廣泛存在,除了冬耕作物產量不高,還有可能影響來年早稻種植,肥料來源有限之外,還因為「本州農民生活較易解決,苟早稻、晚稻有收,則生活自可充裕,易於養成好逸厭勞習慣」。這和《嶺外代答》所提到的「惰農」情況是一樣的。 [12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穀》。 [122] 記者蔡於浪、鄧建華:〈禾雖三熟而往往不給解讀海南水稻低產三大原因〉,《海南日報》2003-12-08,第13版。 [123] 《嶺外代答》卷三《惰農》。 [124]《輿地紀勝》卷一百二《梅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826。 [125]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1991,340。又《格致鏡原》卷七十六引《武陵記》也有同樣記載。 [126] 《六書故》卷二十二。 [127] 現存宋代方志中,只有嘉定十六年(1223)《赤城志》卷三十六《土產》載:「至於旱棱宜旱、倒水賴宜水,是又其性之相反者也。」《赤城志》中出現陵稻也可能與地近嶺南有關。 [128]《易·無妄》有「不耕獲,不甾畬」句。《詩經·周頌·臣工》中則有「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說文解字》曰:「畬,三歲治田也。易曰:‘不甾畬’,田。從田、餘聲,以諸切。」《爾雅·釋地》:「田一歲曰甾,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集韻》:「畬,火種也,詩車切。」 [129] 如湖南「沅湘間多山,農家惟植粟,且多在岡阜,每欲布種時,則先伐其林木,縱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種於其間。如是則所收必倍,蓋史所謂:刀耕火種也。」(張淏:《雲谷雜記》卷四) [130] 唐詩中就有許多畬田、稻田對稱的例子,如,岑參:「水種新插秧,山田正燒畬。」元稹:「獲稻禪衣卷,燒畬劫火焚。」白居易:「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懶耘。」白居易:「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難鋤」等。 [131] [宋]陶弼:《邕州小集》。 [13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二《粳》。 [133] 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237。 [134] 游修齡:《中國稻作史》,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258-259。 [135]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穀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熬稃腷膊聲」一句,自注云:「炒糯穀以蔔,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據《武陵舊事》說:「吳俗每歲正月十四日,以糯米穀爆於釜中,名曰孛羅花,又名蔔穀。」元婁元禮《田家五行》載:「雨水節,燒幹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廣東新語》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 [136] 江西贛南地區也是畬族的聚居地之一,據清乾隆十八年(1753)《瑞金縣誌》卷二《物產》載:「種之山腰輋際而生者,曰菱禾,又曰旱禾,皆糯類也。」 [137] 《輿地紀勝》卷一百二《梅州》。 [138] [宋]趙汝騰:《庸齋集》卷六《資政許樞密神道碑》。 [139]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廣東《靈山縣誌》卷六《物產》中即有所謂「斜禾粘」、「斜粳」和「斜糯」一類的水稻品種。並注曰:「斜禾即畬田也,撒于丘阜高崗之上,不用水灌,將茅草燒上松而下耐旱,一月一雨,自然成熟,米大粒色燥。」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