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字体: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0   点击数:[]    

並不完全是因為缺少畜力,更非不知牛耕,而只是新開發地區對於農具的一種選擇。也就是說,踏犁對於當地的土壤耕作來說,比牛耕更有效。事實上,宋代嶺南地區在使用踏犁的同時,也使用牛耕。對此,已有學者作過論述,[108]茲不贅述。就牛耕與踏犁二者而言,宋代嶺南地區,踏犁的重要性肯定要勝過牛耕。牛耕也因次要,而沒有得到改進,孝宗年間,靜江地區的田器「薄而小,不足盡地力」[109]。
二是直播和移栽並存。從《嶺外代答》的記載來看,嶺南地區普遍採用的是直播種稻方式。即所謂「就田點(穀)種,更不移秧」。但有跡象表明,嶺南地區在唐代受外來移民的影響便已開始使用水稻移栽技術。唐劉禹錫在連州時作《插田歌》,表明當時連州已有水稻移栽,「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但從「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佇如竹枝」 [110]來看,這些插秧的農民,原來都是楚國南遷的移民。郢,即是楚國的代稱。後來,楚人在插秧時仍然保留著唱歌的習俗。入宋以後,嶺南地區的水稻移栽技術並未中斷,黃庭堅謫居黔南時就引用了唐朝白居易的詩句「泥秧水畦稻」[111],不且如此,嶺南地區的水稻移栽技術繼續受到外來的影響。證據就是秧馬的使用。秧馬是一種水稻移栽的工具,主要用於拔秧。嶺南地區使用秧馬是與蘇軾聯繫在一起的。蘇軾不僅是秧馬的發現者,也是秧馬的推廣者。紹聖元年(1094),他被貶嶺南。在到達嶺南之前,蘇軾行經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在廬陵屬下的西昌(今江西泰和),宣德致仕郎曾安止曾將自己xe "养猪"寫作的《禾譜》xe "《禾谱》"給東坡雅正,東坡看過之後,覺得該書「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於是向曾安止介紹了秧馬xe "秧马"發現的經過及其形制,並作秧馬歌,用以推廣秧馬。抵嶺南惠州後,又將秧馬形制介紹給惠州博羅縣令林天和,林建議略加修改,製成「加減秧馬」。又介紹給惠州太守,經過推廣,「惠州民皆已使用,甚便之」。以後粵北的龍川令翟東玉將上任時也從蘇軾處討得秧馬圖紙,帶往龍川推廣。
經過蘇軾的一番努力,秧馬在嶺南得到了使用。北宋唐庚(1071-1121,字子西)就曾在羅浮看到過秧馬,並作詩云:「擬向明時受一廛,著鞭嘗恐老農先,行藏已問吾家夆,從此馳君四十年。」[112]北宋黃徹也記載了此事,並且確定唐子西至羅浮(今廣東羅浮山)所見秧馬就是蘇軾所說的秧馬。[113]秧馬的使用,也可證明北宋時期,嶺南地區已有了水稻移栽技術。
三是月禾的栽培。嶺南「陽氣常泄,故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114]。這種炎熱氣候雖不一定適合人類的生長,卻適合水稻生長。嶺南地區是中國最早有雙季稻栽培的地區。漢楊孚《異物志》記載「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隋唐時期,嶺南地區仍然有「稻歲再熟」和「土熱多霖雨,稻粟皆再熟」的記載(《舊唐書•南蠻傳》,《宋史•蠻夷四》)。
宋代嶺南地區的多熟種植似有發展,「稻歲再熟」[115]已不新鮮,如廣西雷州「相承冬耕夏收,號芥禾,多穀粒。又云再熟稻,五月、十一月再熟。」[116]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已是「無月不種,無月不收」[117]。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廣西欽州的「月禾」。「二月種者曰早禾,至四、五月收;三、四月種者曰晚早禾,至六、七月收;五月、六月種者曰晚禾,至八月、九月收。而欽陽七峒中,七、八月始種早禾,九月、十月始種晚禾,十一月、十二月又種,名曰月禾。」這裏的所謂「月禾」,實際上就是雙季或三季連作稻。又據《三陽志》記載:「(潮)州地居東南而暖,穀嘗再熟。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曰穩禾類是。赤糙米,販而之他州曰金城米。若粳與秫即一熟,非膏映地不可種,獨糙、赤米為不擇,秋成之後為園。若田半植大、小麥,逾歲而後熟,蓋亦於一熟者種耳。麥與菽豆,惟給他用,不雜以食,其本業蓋如此。」 [118]
明朝人認為宋代嶺南雙季稻和三季連作稻與占城稻的引進有著密切的關係。北宋時,占城稻在從福建推廣到江淮兩浙的同時,也引進到了鄰近的嶺南地區。蘇東坡在海南時留有這樣的詩:「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藷。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119]占城稻的引進也改變了海南的稻田耕作制度。明《(正德)瓊台志》卷七「風俗條」有這樣的記述:「冬種夏收曰小熟,夏種冬熟曰大熟。自宋播占禾種,夏種秋收今有三熟者」。但宋代嶺南三熟制的實現,並非全由人力所致,而更多的是自然的恩惠。總的說來,宋代嶺南地區的稻田多熟制不能估計過高。最普遍的稻田制度還是一年一熟制。一季收穫之後,大田即處於休閒狀態。這種情況直到近代仍沒有改變。[120]
多熟制常常被經濟史家看作是農業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標誌,實際上,多熟種植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廣種薄收」,古人有言「廣種不如狹收」。清初學者屈大均就曾指出:海南「禾雖三熟,而往往不給。」[121]至今海南的水稻平均畝產量不足300公斤,與內地其他水稻產區的產量相去甚遠。[122]在評價歷史上的多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下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