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字体: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1:00   点击数:[]    

輋。歸善有窯輋。‘輋’當作‘畬’。海南三灶山內有腴田三百餘頃,畬蠻據之,號招海寇,大為民害。莫瑤稱白衣山子,研山為業,素不供賦、今亦有輸稅廉、欽州矣」。[141]據傅衣淩對畬族名稱由來所做的考證,「唐宋以後,漢人來者益多,越民之強悍者被迫入山,因得峒寇、峒獠之名,又以其燒山地為田,種旱稻,刀耕火種,因名為畬,贛粵兩省則寫為輋,即種畬田之人也。」[142]據歷史地理學家的調查,這些以畬或輋為首尾地名多數分佈在山地、丘陵和臺地地區。尤以內地客家人地區至為普通,可是在廣東沿海和三角洲平原地區,這類地名幾乎絕跡,顯然是土地利用方式差異所致,前者種植旱稻,後者種植水稻,歸根結底又是地區文化背景不同的結果。[143]菱禾,即名為「山客輋」的畬民在畬田中所種之旱稻。「山客輋」所種的菱禾為後來進入的漢人所引種。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不僅嶺南地區的稻作受到了外來移民的影響,同時外來移民也受到嶺南原有稻作的影響。這點在下面的例子中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嶺南屬於秈稻分佈區,秈稻和粳稻相比,粒型較長。王象晉《輿地紀勝》載:象州「民富魚稻……多膏腴之田,長腰玉粒,為南方之最,旁郡亦多取給焉。」[144]有學者認為,此長腰,即范成大所說的「箭子」,這是江南一帶有名的水稻品種。[145]宋代嶺南所種稻品種中,有一個品種值得注意,這便是鐵腳糯。「鐵腳」是明清時期較常見的稻品種名稱。其特點是莖稈堅勁,不易倒伏。名「鐵腳」的品種中,有粳,亦有糯。《撫郡農產考略》載:「鐵腳撐,一名鐵腳粳,又名硬稿白,早稻也,稻稿長而勁,故名。」[146]《稻品》載:「鐵腳糯……其稈挺而不僕」,系抗倒伏的糯稻品種。這個品種始見於《東坡雜記》:「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歲一變,頃歲儋人,最重鐵腳糯,今歲乃變為馬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海南秫稻率三五歲一變,以黏為飯,以糯為酒,糯貴而黏賤。蓋以其性善變、罕得佳實也」[147]。雖然如此,但鐵腳糯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資訊,即在宋代人們就試圖,通過選種育種來對付強風所引起的農作物倒伏所致的損失。《宋史•五行志》中記載了多次風災,其中有的還直接提到了農作物的損失。如:(嘉定)三年(1210)八月癸酉,大風拔木,折禾穗,墮果實;十六年秋,大風拔木害稼;十七年秋,福州颶風大作,壞田損稼等;海南地處東南沿海地區,容易受大風襲擊,是有鐵腳糯的出現。
五是樁堂的使用。蘇東坡貶嶺南時,在遊博羅香積寺時,見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築塘百步,閘而落之,可轉兩輪舉四杵也。並將這一設想告訴了縣令林?,使督成之。[148]東坡的這一推廣果然見效。到了南宋時期,「豪右並大溪,為舂磑以擅利」,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公害,嚴重地影響了水上交通,有識之士力主拆除。[149]碓磨是主要用於碓米磨面的。這和其他地區都是一樣的。但在碓米磨面之前,必須先經過收割和脫粒的過程。這裏便要提到宋代嶺南地區一種特殊的收割和糧食加工方法。宋代收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是用鐮刀從近稻根處收割,從現存《耕織圖》來看,都採用的是這種收割方式;還有一種主要在流行於嶺南地區。如,「靜江民間獲禾,取禾心一莖稿,連穗收之,謂之:清冷禾」。[150]這樣的收割方法使稻草大部分留在田中,任其自然腐敗,或焚燒之。根據近人對海南黎族的調查,採取這種割稻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則圖省搬?之勞;二則燃料及家畜無需乎此;三則任其在田中朽腐,可作次期耕作之肥料也。」[151]這種狀況可能更接近於稻作的原始狀態。問題是宋代江南地區開始使用近稻根處收割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普及,可能並不是出於圖省搬?之勞,而可能是出於某種需要,諸如喂牛,以及用給牲畜作墊欄,作為燃料,以及紡繩作苫,但也有可能與多熟種植有關,因為稻稿留在田中,在沒有腐敗以前,清理會很困難,影響後作種植。
舂米一般都是脫粒和脫殼之後進行,但也有些地方,主要是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收割的方法與漢族地區稍有差別,收割時,只取禾穗部盈尺之處割下,在收穫之後,未經脫粒或脫殼就直接地進入到舂米階段。嶺南地區就流行著這種做法。唐代「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152]舂堂,即舂穀的木槽,又名樁堂,或舂塘。「屋角為大木槽。將食時,取禾樁於槽中,其聲如僧寺之木魚,女伴以意?杵,成音韻,名曰:樁堂。每旦及日昃,則樁堂之聲,四聞可聽。」[153]《南海錄》言:南人送死者無棺槨之具,稻熟時理米,鑿大木若小舟以為臼,土人名「舂塘」,死者多斂于舂塘中以葬。[154]這種脫粒方式在十七世紀的臺灣仍然保留下來,「番無碾米之具,以大木為臼,直木為杵,帶穗舂,令脫粟。計足供一日之食,男女同作,率以為常。」[155]在海南,十八世紀仍然保留這種收割和加工方式。「黎人不貯穀,收穫後連禾穗貯之。陸續取而懸之灶上,用灶煙熏透。日計所食之數,摘取舂食,頗以為便。」[156]
以杵臼為工具舂米是古代南方各族加工糧食的一種普遍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四)——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下一篇文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二)--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