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出口地,「福泉興化三郡全仰廣米以贍軍民,?船在海,米船不至,軍民便巳乏食,糶價翔貴。」[86]以莆田為例,「雖豐年僅足支半歲之食,大率仰南北舟,而仰于南者為最多。」[87]泉州也是如此,當地「田少人稠,民賴廣米積濟,客舟至則就糴,倅主軍餉亦就糴焉」[88]。湖南一些地方在糧食緊張時,也要向廣南進口大米。如長沙就有「南至出渠舡」、「廣米自靈渠出」的說法,[89]即從嶺南購買稻米,經過靈渠,進入瀟湘,轉至長沙。 三、稻作技術 宋代長江下游地區的稻作已進入到了精耕細作階段。主要表現在:以耕、耙、耖為核心的整地技術的形成,以育秧移栽為核心的播種技術的形成,和以耘田烤田為中心的田間管理技術形成。相比之下,嶺南地區的稻作技術相對落後。廣州民「往往鹵莽,一犁之後,無複用力。」[90]英德:「為農者擇沃土以耕,而於磽地不復用力。」[91]廣西:「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後,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於天。」[92]「欽州田家鹵莽,牛種僅能破塊,播種之際就田點穀,更不移秧,其為費種莫甚焉。既種之後,不耘不灌,任之於天地。」[93]梅州「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籍汀(福建汀州)贛(江西贛州)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94]嶺南耕作雖普遍粗放,但由於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北方精耕細作農業的影響,因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一是牛耕與踏犁並用。一般認為,中國北方地區自春秋戰國以後就開始使用牛耕,漢代以後,牛耕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嶺南地區也是在漢代開始使用牛耕的。東漢時,「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風行象林,知耕以來,六百餘年,火耨耕藝,法與華同。」[95]宋代嶺南稻作確有與內地相同的一面,比如冬水田的採用即其一。《種藝必用》提到:「浙中田,遇冬月水在田,至春至大熟。諺云謂之‘過冬水’,廣人謂之‘寒水’,楚人謂之‘泉田’。」牛耕也開始成為嶺南地區最主要的耕作方式,並開始影響到當地的風俗。長期以來,嶺南地區流行著殺牛祭祀的習俗,尤以海南為甚。當地人「病不飲藥,但殺牛以?,富者至殺十數牛。」[96]大量屠殺成就了當地的牛皮市場。但隨著牛耕的普及,對耕牛依賴的加大,殺牛的習俗開始廢除。哲宗時(1086-1100年)鄭敦義在知潮陽期間,因官市牛皮甚急,恐為害不只于牛,小民將無恃以為命。因上書奏罷市皮之令。[97]紹興年間黃勳知新州時,「課民耕犢,便上其數於官,自是一郡無敢私殺牛。」[98] 宋代嶺南地區,特別是海南黎族地區,還可能有一種牛踏田的整地方式。清人的調查發現,「生黎不識耕種法,亦無外間農具,春耕時用群牛踐地中,踐成泥,撒種其上,即可有收。」[99]「生黎不識耕種法,惟於雨足之時,縱牛于田,往來踐踏,俟水土交融,隨手播種粒於上,不耕不耘,亦臻成熟焉。」[100]生黎居住在深山,不受政府管轄,不供賦役。在文化上也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因此直到清朝,甚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仍然採用牛踏田的整地方式。這種整地方式除了其自身的民族特色之外,也可能與當地的土壤狀況有關。清時海南瓊州府「西南浮沙蕩溢,墾之為田,必積牛之力蹂踐既久,令其堅實,方可注水。自分秧之後,民不復有家,無男婦老稚,晝夜力于田事,踹風車取水灌田。」[101]從中可以看出,清時當地的耕作方式已注入了移栽和龍骨水車等因素之後,但仍然有踏田的存續。瓊州之昌化縣(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等地在宋代「元屬生黎未嘗開通」[102]之地。踏耕是一種原始的耕作方式[103],清代尚且存在,宋代可想而知,只是缺乏直接的證據罷了。和犁耕一樣,這種整地方式也需要牛的參與,並且比犁耕需要更多的牛。 對耕牛的保護出於對耕牛的使用。但宋代嶺南地區在使用牛耕的同時,還使用著一種看來比牛耕落後的耕作農具——踏犁。雖然宋廷也曾向一些牛力比較缺乏的地區推廣使用踏犁[104]。但是在牛力相對充裕的嶺南地區,[105]踏犁使用更為普遍。踏犁的耕作的效率和品質總不如牛耕,「踏犁五日,可當牛犁一日,又不若牛犁之深於土。」但這似乎並不妨礙踏犁的使用。廣西的靜江府(廣西桂林)就是其一。「靜江民頗力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踏,可耕三尺,則釋左腳,而以兩手翻泥,謂之一進。迤邐而前,泥壟悉成行列,不異牛耕。」和宋政府在別的地區推廣踏犁的原因不同,宋代嶺南並不缺少耕牛,顯然從經濟上不足以解釋嶺南地區使用踏犁的原因。而只能從生態環境上進行解釋。嶺南地區動植物資源豐富,且有大量的荒有待開墾,而踏犁在開墾荒地方面,有著比牛耕更好的效果,這在開始得到開發的嶺南地區,尤為重要。「廣人荊棘費鋤之地,三人二踏犁,夾掘一穴,方可五尺,宿莽巨根,無不翻舉,甚易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106]這就是在宋代廣西靜江能見到踏犁的原因。直到近代,牛耕雖已普及,但仍有使用踏犁者,踏犁「專用來開墾有石崖的荒地,……較用鋤頭省力,一部踏犁,一天可開生荒約5分地。」[107]看來,踏犁的使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