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如何把园林绿化与人民低碳环境下健康生活结合起来,尤显重要。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要兼顾发展与生存的最佳结合,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生态水平与质量。
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1.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国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当数苏州园林。又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集江南园林之大成,巧夺天工。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
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绿色景观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南方园林的得天独厚,使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深得人们推崇。
1.2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2.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分布不合理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到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人的有140个城市,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人。
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人以上的占70%。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重加强人文绿化景观工作,让二者合谐发展。大力提高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建设,创造良好生态,这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对当今低碳经济环境下面的重要课题。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2.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前经济绿地如苗圃、花圃、草圃及绿地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健康绿地的匮乏使城市绿化建设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1.2.4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2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建设的原则2.1生态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2.1.1综合整体性
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2.1.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2.1.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2.1.4多功能性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
2.1.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2生态建设的原则
2.2.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2.2.5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生态对策
3.1结合实际确定绿地指标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3.2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