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开发新型能源以替代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是通过降低能耗提高现有能源使用效率。为此,关键的变革是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仅反映其稀缺性,还要反映资源耗减、碳排放和环境损耗的代价。因此,本文建议通过资源价格及资源产权改革诱导产业升级和新能源产业的成长。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资源环境约束,新能源产业,资源价格 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又一次明确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节能减排目标。而从我国现有能源消耗和能源结构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仍将相当艰巨。近些年,重化工业等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迅速增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攀升。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0.66亿吨标准煤。截至2010年,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类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比例超过90%,其他非可再生化石能源,即水能、核能和风能约为10%左右。因此,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是必然选择。
一、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两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转型的目的
能源战略转型是实现低碳发展主要途径,政府应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制定适宜的新能源战略或者政策,避免其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产业转型制高点的功利主义。发展新型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是以保护生活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而目前,一些政府往往是为培育一个新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创造GDP而搞新能源产业,有些关于低碳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的研究甚至与扩大内需联系在一起。此外,内需不足和失业增加都是宏观经济周期的短期表现。经济一旦走出低谷,宏观经济实现稳定,可能就不注重发展这些产业了。但是,这类产业的资产专用型极强(如风力发电设备),资本沉淀率高,使投资具有不可逆性。如果项目不可持续,投入的资源几乎全部浪费。目前,由政府主导的一些绿色示范工程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为了获得中央政府的“绿色补贴”而搞的很多新能源工程处于停止运转或者开工不足的尴尬境地,造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发热,退热后政府买单”的现象。
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发展观来考虑,为实现低碳发展模式,要将新能源政策与战略放在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上,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在的部分来考虑。
(二)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手段
有些部门或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补贴,夸大新能源产品的能效,误导公众和政府。比如有些所谓的零排放或者零污染的绿色燃料电池汽车。且不说燃料本身不可能做到零排放或者无污染,仅就燃料电池而言,其生产、维护和报废后的处理,会污染环境。即便太阳能发电也
做不到零排放。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与废弃后的处理,不但做不到零污染,而且可能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报废后的资产残值是负值,即其后续处理需要耗费成本。应该对产品和产业在整个生命期内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将产品及其互补产品在生命期内的所有外部性成本算进来。防止企业或者产业利益集团利用新能源产品套取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财政补贴。考虑使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价格不仅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还要反映资源耗减、碳排放和环境损耗的代价,而现在的资源价格,并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更没有反映资源开发的外部性。相反,很多关于资源价格的政策(如暗补或政府的限制性价格规制),实际上鼓励了资源的高消耗和无谓浪费。
二、走出低碳经济认识的两个误区
目前关于低碳经济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培育的认识,存在几点认识误区:
(一)误区一:生物质能源可以实质性地替代化石能源
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在给定育种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产量的维持几乎完全依靠化学固氮(化肥的主要原料是化石能源)。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汽车等消耗化石燃料的工业化产品与人争夺口粮的趋势会愈来愈明显。生物质燃料的加入无疑会加剧粮食问题:一是由于被用于生产化肥的化石能源最终用于汽车燃料,貌似减少了汽油消耗的汽车并没有真正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二是农业资源被用于生物质燃料时,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汽车的“粮食”增加了,人的粮食却减少了。在我国这样一种人地矛盾加剧的现实背景下,不能依靠生物燃料作为新能源的有效补充。而巴西等国家通过甘蔗玉米等开发生物质燃料的模式却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因此,新能源政策中应慎重鼓励生物燃料。
(二)误区二:可再生能源总是值得开发的
在能量守恒规律的约束下,所有能源问题都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既有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无谓消耗;二是高效率开发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高效率开发新能源不仅仅是开发本身。首先,要考虑能效。如果获得了1焦耳的能量付出了1焦耳的能量,或者尽管付出了0.8焦耳的能量,但从化石能源获得的1焦耳能量付出了0.7焦耳的能量。那么,这样的新能源就没有多少意义。其次,要考虑开发的成本。如果开发新能源的经济成本比传统能源高出很多倍,且不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降低成本,那么这种新能源也是值得怀疑的,至少是要慎重的。笔者认为,新能源产业政策应重点考虑发展核能:核能具有成熟的技术和高能量转换效率,可实质性地替代化石能源;风能在有些地区的是应该鼓励发展的;太阳能发电和并网成本太高,近期内应制定政策鼓励直接利用。
在我国能源高消耗的现实情况下,应该通过新能源政策鼓励开发能大规模利用且实质性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
三、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途径
(一)消除低碳经济转型的体制性障碍
现在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资源消耗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模式的转变来实现。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已经成了共识。但是,如果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地区生产总值(GDP)目标下的制造业出口导向战略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资源价格体系本身不反映资源稀缺性、资源耗减和对环境破坏。其产业就很难有实质性的升级,既有工业化模式恐怕在短期内也难有实质性的转变。由于重化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所以近十几年来,各地围绕重化工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重政府规划、轻市场作用”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各省市忽视自己的比较优势,而选择具有较大产业关联度的重化工业,导致地区间产业分工趋同严重。因此,应通过深化关于资源产权、资源价值和开采成本核算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规制等体制性问题的改革来解决。
此外,GDP核算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上述问题。现有的 GDP核算没有充分计入资源损耗、碳排放和环境破坏的代价,使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地区经济重化工业化严重,使单位产值的高耗能耗水和环境污染居高不下。这种选拔机制恐怕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将有助于弱化单纯追求以GDP为增长目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发展目标契合社会发展目标,使各级官员追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内生化,有效地实现官员的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激励相容。换言之,如果以绿色GDP和绿色产值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指标,那么,各地各政府会实现既符合全民利益又符合天赋资源代际公平享用原则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二)制定反映全部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
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来实现低碳、减排和低资源消耗的动力之一是资源投入品的价格要真实反映所有成本,产出价格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施加硬约束。我国的资源型企业普遍是大型国有企业,有些是行政性垄断企业,没有产业竞争的压力和创新的动力。这是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数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近几年,上海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