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3.4植物造景
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5增强生态意识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21世纪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发展环境生态型,园林绿化美好的和谐社会,城市园林工作者还要做许多工作,还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做法。结合我国各城市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量入为出,科学合理、经济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生态美好的生活环境。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