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印度自治》(Hind Swaraj)。艾恺指出,甘地的特殊重要性在于他是一个西方反现代化思潮和他自己耆那教传统的典型综合体。甘地在反现代化思想家中多少是一个特例,他将他思想的基本原则推衍到其逻辑极限,其思想里没有重大的矛盾,文化主义与国家主义(甘地情愿牺牲他身属的民族国家的强盛及其人民生活的物质标准)、共相与殊相(他认为现代西方文化——现代化文化没有价值,是“恶魔的”文明,而印度文化才是普世文明)间通常存在的紧张也很少。艾恺宣称:“他恐怕是现代化批评者中惟一公开宣称他反对的是现代化本身的人”[132]。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也始终是一个现代文明的决断的反对者”[133]。艾恺说甘地的一生“可说是一个反对现代文明的长期圣战”。他认为“统治印度的是不是英国人而是现代文明”,除去现代文明,英国与印度就能和平共处。[134]他强调“只有在西方将现代文明彻底抛弃之后”,人类的福祉才会到来。[135]甘地反现代化理论中的“现代”与“西方”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他说的“真文明”即印度文明。甘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一个恶魔的文明”,一个“自毁”的文明,“印度文明的倾向是高举道德的存在,西方文明则传播罪恶”。[136]艾恺指出,“‘恶魔的’一词在甘地谈到西方、现代、机械、工业、城市文明时是他最偏爱的用语”[137]。甘地一生都主张:“真”文明——人类文化与进步的终极标准,是个人对其自身控制的程度,是他能抑制自身动物性本能的程度。[138]只有印度文明符合这个标准。因此也只有印度文明是“真”文明——“现代文明首要的是物质性的,我们的则为精神性的”[139]。不过,甘地从未像梁漱溟那样“自信地预言西方(或世界)将接受印度文化”[140]。甘地的反现代化理论虽然高远,但他的“乡村重建与地方自治”的方案与理论却是从“事实”出发,而非从“理论”出发。甘地自称是“实践的理想主义者”[141]。甘地的乡村建设方案尽管包括了少数现代技术的运用,但基本上是建立在农村手工业的振兴上。他天真地认定“一个乡村的印度比城市的印度所冒外来侵略之险是要小多了”[142]。甘地激烈地反对阶级斗争,力主以非暴力的手段实现农村的经济平等。从甘地反现代化思想的西学支持来说,艾恺强调:“甘地是19世纪大部分英语的现代化批评的集大成者”[143]。从甘地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来说,艾恺认为:“甘地的理论却是单纯和粗糙的;梁(漱溟)的则较精微、博学和原创”[144]。甘地的最大悖论是一个坚决的反国家主义者,却成了现代印度国家之父。(二) 日本的反现代化理论1. 个案分析(1)冈仓觉三(冈仓天心)(1862——1914)冈仓觉三著有《东方的理念》(1903)。系早期提倡亚洲文化统一的人,他首先提出了所有亚洲人共有的原则:所有亚洲人都爱宇宙之终极,由于这共同的脾性,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在亚洲产生,这种性情强调生命的目标而非手段;西方则恰相反。冈仓为日本可以代表“亚洲精神”而辩称。在亚洲,日本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日本的艺术成就包含了所有亚洲理念的历史,日本接受了东亚思潮相继替的浪潮——儒家、印度佛家等。另一方面,单单日本消化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头:既有东方对宇宙之了解,又有西方对科学的倾向。日本现代化的结果将为中西文化的高一级综合而成未来的文化。艾恺认为,冈仓作为日本第一位反现代化思想家,“并不怀疑日本可以同时现代化(工业化及组织化)且保持亚洲‘精神’的基本形式不变”,也“是许多日本人中的第一个相信日本能成功地综合东方人文主义与西方理性主义而进向人类较高阶段的发展”。[145](2)北一辉(1884——1937)北一辉,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导师”,著有《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日本国家改造方案大纲》等。他出身贫困,早年对社会主义感兴趣,“无疑是一个激烈的革命分子”。他“主要攻击为日本大众造成极端困境与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与官僚剥削,认为明治体制创造了新的特权阶级,只有靠革命起义才能将之摧毁。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他提倡用快速彻底的改变策略推翻普遍存在的官僚领导;通过重建权威的结构,他相信日本可去除西方政治体制与经济常例。他称此方案为‘帝国革命’”[146]。他解决现代化问题的办法是在“人民的天皇”之权威下建立日本“国家福利”。他反对阶级冲突与阶级战争,却自认为是“社会主义者”,“日本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迫使西方的退出,在全亚洲的重振上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但他所谓创造“亚洲新文明”的手段却是日本领导下的与西方对抗的“大东亚圣战”,“日本特别适合当作领导,由于她维持了最高的统治原则——帝国天皇——无视于西方政治与社会体制的入侵。”[147]艾恺认为北一辉的反现代化思想与西方现代化批评的左翼有若干相同点,特别近于法国当代工团主义的暴力宣扬者索雷(Georges Sorel),但北一辉加上了泛亚洲主义及冈仓觉三所创的“日本独特”的主张。艾恺强调北一辉的反现代化理论从未解决的两个矛盾是:对摧毁社区、创造不平的官僚体制的刻骨仇恨和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