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耧、犁、大车者分别占72.7%、65.3%、54.7%;借用过驴、牛者分别为75.4%和44.7%;“普通小农场,常可借用邻居大农场之役畜。平均每家借用役畜之次数为六·四次,而平均每家出借役畜之次数为十二次”。卜凯还特别指出:“役畜农工,皆可借贷,并无所谓租费”。[25] 笔者认为,各个地域上述差异的出现,正好可以让我们在相互比较当中窥见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及村落共同体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特征。
(1)从借用到赁用——近代村落共同体的分解
无偿借用役畜的形式普遍发生在近邻、朋友、同族中间,这在各地都是一样的。乍一看役畜借用发生的范围极广泛,好象不需要什么条件,但必须看到村民间平素的紧密结合和亲密感情正是最基本的条件。在这种意义上讲,一个村落役畜借用习惯相对发达说明该村落社会尚未剧烈分化,村民间的结合亦相对紧密。30-40年代的沙井村、冷水沟、后夏寨便明显具有这种特征。反观当时的吴店村,虽然地当交通要道,有商贾之便,但20世纪以来战乱频仍,军阀混战、日寇侵扰比他处尤甚。满铁调查员安藤镇正指出该村的社会经济具有“恒常的生活不安定”的特征,例如该村村民“去北京等外地打工挣钱者较多,外来移住、暂住者比沙井村要多”。 [26] 显然吴店村在村落共同体的分裂、农民层的分化方面走在了沙井村的“前面”。这就影响到该村的各种农耕结合形式较其他地方稀薄,并造成雇用劳动力和畜力的形式相对发达。不过,像吴店村所呈现出的情形,在当时与其说是经济社会发达进步的产物,到不如说是村落内部分化、农民生活贫困化的后果。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不安、贫困化加剧的状态;农民层在近代加速了分化,既解析出大量的贫农、雇农大众,也培育出富农经营阶层,村落内部的结合也随之日趋松散。在这种背景之下,近世(前近代)的那种单一的、大规模集团性的农耕结合形式因不合于时代而被淘汰,甚至搭套、换工、相互扶助等等带有一定共同体感情色彩、具有一定束缚性质的农耕结合形式也不能满足各阶层农民的不同需求,一些基于彻底的合理计算、对个人利益赤裸裸地加以保护、相对地也更为灵便的农耕结合方式以及劳力与役畜的有偿出赁形式在近代华北农村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笔者推测,对这些不同的、新的农耕生产方式的需求首先来自于近代华北农村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两极——贫雇农阶层和富农阶层。最后,笔者认为,有偿出赁劳力及役畜的发达必然会渗透到村民的农耕结合习惯当中,必然会伴随着合理计算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的相应的扩张,并腐蚀村落共同体成员间亲密感情,最终必然会加速村落共同体的分解。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农耕习惯的此消彼长状态可能是旧村落共同体社会解体过程的晴雨表。这些农耕习惯在村民农耕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村落社会的性格,成为该村落社会特定历史演进阶段的一个表征。
(2)地域性差别的意味
近代华北各地农村的农耕结合习惯当中存在着种种差异,它们有些是由于地域性差别造成的,而未必是向“近代社会”变化、演进的产物。
如役畜借用习惯在华北各地一般叫做“借”、“借用”等,但还有像山东省平原县后夏寨村的“问具”、“问头牯”、“问着使”这样不多见的称呼,显示出地域性差别的一例。
在近代华北农村的很多地方役畜的借用者要送些饲料给役畜的主人(如沙井村、郝家疃、侯家营等)。但是,当时的山东省平原县后夏寨村的习惯却是一个例外:面对满铁调查员的发问,村民们都一致回答说:役畜的主人负责饲料,役畜的借用者完全不用负担。当时村民对满铁调查员所描述的理由不外是:借用者要么是友人、要么很穷。[27] 笔者感到他们所讲的理由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服力,因为在华北的其他农村,役畜的借用者也多是关系亲密或是贫困之人。为此,1994年夏笔者在后夏寨村做调查时,专门就此问题请教了该村的老人。获得的回答是,如果借用者送饲料来就使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役畜的主人还会想到“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这是把我当成养不起头牯(牛)的人了”。[28]
后夏寨村的此般情形让人感到一些通行于华北农村的一般惯例在该村并不适用。但是在讨论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问题时,将后夏寨村与吴店村从华北农村中抽出并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原始状态,后者是解体状态,也未免操之过急。华北各地农村的农耕结合状况除了刻印着各自历史发展阶段的烙印之外,还保持着地域的特征。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殊风,百里异俗)就是这个道理。在这里笔者暂且将后夏寨村的特例归结于山东农民的豪快侠义的性格。
笔者最后要强调的是,谈论近代中国农村共同体性格的时候必须导入地域性的坐标。
(三) 代耕与帮忙、帮工
1930-40年代,在沙井村的70户农家当中,没有劳动力和畜力、也即完全没有农耕生产能力的农家至少有6户。这些人虽有少量的土地,但都属于鳏寡孤老病弱之列,既没有能力与他人共同搭套或换工,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金钱雇工,只有仰仗于他村民的无偿劳动援助。当然,在当时的沙井村乃至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